【诚信案例】坂面镇茶农的传承与创新之路

日期:2025-06-24 15:44 来源:尤溪县坂面镇
| | | |

  5月20日,在尤溪县第十七届茶王赛中,坂面镇参赛茶企均载誉而归,其中尤溪县东盛茶厂斩获茶王,尤溪县坂面兄弟茶叶有限责任公司、尤溪县沈熹茶叶专业合作社获得金奖。这是尤溪县坂面镇茶企获得众多省、市、县茶评会名优茶奖项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尤溪县坂面镇茶产业一边坚守传统,打造优质茶叶的产地,一边在传承中创新,在坚守中突破,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之路。

  地理优势:自然的馈赠与发展 

  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孕育了坂面茶叶的优异品质。坂面镇海拔适中,地理坐标界于东经117°59'至118°24',北纬25°48'至26°10',正好位于最适宜茶树生长的黄金纬度带。地处戴云山脉北麓,镇内蓬莱山、罗汉山两座高山对峙,尤溪河纵穿而过,形成独特的串珠式河流盆地。这里夏天台风少,冬天冷空气侵害少,每年采茶时间早人一步,河流冲击物给土壤带来丰富的物质,配合充足光热,可以蓄积能量,茶树在天然环境中生长,茶叶内含物质丰富,香气馥郁持久。 

  坂面镇种茶历史悠久。尤溪产茶的历史可追溯至唐、宋时期。尤溪四大地方特色名茶之一的湆头山仙茶,就产自坂面镇际头村湆头山,自明朝盛产,水浸出物含量高,口感醇厚浓郁,带杏仁香,香气持久。新中国成立后,尤溪茶叶迅速恢复生产。1981年,坂面成为尤溪县建茶叶基地的4个公社之一,撬动了茶产业复兴。 

  1992年,确立市场经济后,尤溪县茶叶生产步入新发展轨道。坂面村的茶农们基本上是从这时候开始承包茶山、种植茶叶,发展茶叶生产。以陈文昌、陈培地、陈培登等为首的一批茶农,在坂面的后洋坪、山后等种植茶叶,率先开始茶叶规模化发展。1995年,坂面村种植茶叶2040亩,位居全县第一。

  坂面茶农们“跨县取经”,寻找制茶师傅,学习制茶技术。陈文昌从清流劳改农场请来制茶师傅,他的儿子陈培豪年轻好学,很快掌握了一定的制茶技术。还有的请来安溪制茶师傅,或雇师傅直接加工,或向师傅请教制茶工艺等。 

  “外来师傅的加工方法不一定好用。”闽心茶叶有限公司负责人叶国富介绍,由于不同地域的茶叶原材料、气候不同等因素,发酵温度、揉捻力度等制茶的参数要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这也逼着坂面的茶农们自主研发本地适配的制茶技术,成为当地的制茶“专家”。制茶能人的不断出现,为坂面的茶产业发展奠定了深厚基础。 

  坂面村有一定规模的茶叶企业,如光兴茶业、闽心茶叶、兄弟茶叶、沁韵茶叶、东盛茶叶等,基本都是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或承包茶山、或发展茶叶种植起步的。他们有的兄弟齐心,有的夫妻合力,有的子承父业,一直坚守茶叶发展,成为远近有名的茶农。眼下,坂面镇茶叶种植面积约1.2万亩,占全县茶叶面积的20%以上,年产值破亿。 

  品质第一:茶农的匠心与坚守

  茶香悠悠,市级重点龙头企业——光兴茶业有限责任公司的600多亩茶园连绵起伏,放眼望去,茶畦成行成排,郁郁葱葱。桂花、樱花、桃树、李子树等上万株行道树,镶嵌在茶园中,和茶畦构成相谐的画面;茶畦中间,还散布着粘虫板、杀虫灯等;而梯壁种着的爬地兰,还是很好的绿肥……作为省级生态示范观光茶园,光兴茶业基地一片生机勃勃。这是坂面镇茶农从茶叶种植就开始追求品质的一个缩影。 

  “茶园已经10多年不打农药了,施肥只用有机肥。”公司负责人叶观兴介绍,用物理手段防治害虫,在茶园种树、梯壁种草,并间种紫云英、白三叶、油菜花等,近年来茶园里白鹇、山鸡、斑鸠等鸟类也变多,生物链循环起来,茶园实现了生态平衡。

  从2010年起,光兴茶业与福建农林大学、福建省农科院、三明市茶叶站等开展合作,项目涉及茶园土壤改良、绿肥套种、品种更新及不同施肥措施对茶园生态系统碳通量的影响等。2020年10月,国家级的福建尤溪红茶科技小院也顺理成章落户于此。近年来,坂面镇依托红茶科技小院,推动茶叶专家、高校硕博士研究生合力围绕茶园生态、茶叶品质、茶叶功能成分、茶叶品牌等方面开展研究,切实提高了茶科技成果转化全链条服务实效性,尤溪红茶科技小院先后获得全国“十佳科技小院”、三明市十佳茶香小院称号。 

  “随时抽检,随便抽任何产品检测。茶叶品质都经得起考验。”这也让光兴茶业底气十足,成为了行业内的一个品质标杆。 

  同时,这里也是尤溪县生态茶园核心示范区,以光兴生态茶园为主体,包含周边闽心、东盛等茶业龙头企业的市级生态茶园,将近3000亩,主要种植金观音、金牡丹、福云6号、梅占等优质茶树良种。 

  让茶叶有良好品质,是坂面茶农的共识。沁韵茶厂约30亩的荒野茶园,坚持“不施肥、不打药”的做法,只一年劈草两次,让茶叶自然生长。“市场上饲料养的鸡鸭不好吃,但土鸡土鸭就很好吃。”沁韵茶厂的老板娘张钦妹说,这让他们想到把茶叶做成荒野的,会不会更好喝?经过努力,这款纯生态的荒野茶成为了他们茶厂的一个“爆款茶”。

  每年采茶忙时节的傍晚,坂面镇的清溪口桥头是茶农进行茶青交易的固定场所,不仅本地茶企会到这里收茶青,甚至吸引了台溪乡清溪片区的众多茶厂前来。   

  “现在茶叶市场供大于求,竞争激烈。茶叶差一点都不行。”东盛茶厂自有茶园50多亩,98%的茶青向农户收购。负责人叶光东表示,每年收茶青高峰期,厂里有八、九个人专门负责茶青收购,把好品质关。同时,得益于尤溪县多年来加强对农药使用的源头把控,规范茶叶农残监测制度,将茶叶生产纳入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等,茶农的茶叶质量越来越好。

  工艺创新:传统与现代的融合

  尤溪是福建茶叶优势区域中为数不多的多茶类区,绿茶、红茶、乌龙茶、白茶等均可加工生产。坂面茶企和茶农作为市场经济的弄潮儿,茶叶生产跟着市场走,从茶青到茶叶加工,每一个环节都精益求精,坂面茶农的创新意识也始终与时俱进,在坚守传统制茶技艺的同时,不断探索创新。 

  起初,坂面镇是全县茉莉花茶主产区,在上个世纪90年代,转向开发名优绿茶。1998年,尤溪县坂面普照市茶厂在生产碧螺春茶中,选用单芽茶青开发针螺获得成功;同年,建立“碧螺春”生产加工基地。2000年后,坂面茶农也曾大力发展铁观音。2008年,随着武夷山金峻眉的爆火,坂面茶农受武夷红茶工艺影响,慢慢摸索出了自己的红茶制作工艺。 

  制作什么样的茶?坂面茶农将茶叶制作与消费者的需求建立链接,不断改进制茶工艺,生产丰富多样化的高品质茶产品。 

  光兴、闽心、兄弟、东盛、沁韵等茶企,立足蓬莱山灵秀自然风光与深厚人文底蕴,挖掘蓬莱山禅茶文化。光兴茶业的叶光兴和弟弟叶光连都是制茶工程师,其中叶光连还是制茶大师。光兴茶业拥有省著名商标“蓬莱”使用权,目前已开发推出“蓬莱千金”等蓬莱系列产品,其中“蓬莱知音”虽是红茶,却将乌龙茶和红茶工艺结合,增加了红茶制作过程中原本没有的摇青工艺,更充分地激发出茶叶的香气,而且香气高雅。 

  闽心茶叶的林秀娟和叶国富是夫妻。林秀娟是制茶工程师、制茶大师,还是尤溪县四大特色野生茶湆头山仙茶民间制茶大师陈开源的第四代传人,获得三明工匠、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尤溪绿茶制作技艺传承人等荣誉。她传承创新尤溪绿茶制作技艺,制作了“春咏翠梅”等系列尤溪绿茶,此外,还制作了“心旷神怡”“梅占初开”等系列尤溪红茶,严格遵循“一芽一叶”的标准采摘,制茶过程中精益求精,确保每一片茶叶都达到最佳状态;泡开来,玻璃杯中呈现的是水中跳芭蕾的美景;细品尝,在山泉水般的甘甜中,带着小时候的味道。 

  兄弟茶厂的负责人陈培瑞是“80”后,2004年从父亲和叔叔手中接过茶厂,主要负责茶园管理和茶叶加工,他的弟弟陈培毅负责销售。多年来,他深入钻研制茶技术,是坂面镇能制茶的年轻茶农。在春茶采摘最忙的时候,陈培瑞每天制茶达百来斤,需要全程守在那,掌握好加工流程中的每一个细节。他新近开发的一款创新红茶,带枞香味,颜色澄红透亮,而且耐泡,正想着如何命名。 

  传统不等于守旧。坂面镇茶企基本从小作坊起步,不断升级,近年来引入现代化生产设备,实施清洁化改造,结合科学管理,提升茶叶品质的稳定性。“要让传统工艺焕发新活力,让坂面茶走得更远。”坂面的茶农们边实施现代生态茶园建设,边改造升级加工设备,实现生产加工规范化、标准化、清洁化、生态化。观兴茶业是坂面镇3家获得SC认证企业之一,今年计划投入300万元升级换代,将厂房全部重建,更新制茶设备等。 

  平凡坚守:茶香里传承与未来 

  “温度和时间差一点,茶的味道就不同,制茶的每一步都需精准把控,平时的学习交流很重要,坂面茶农的制茶技术就是这样一点一点积累提高的。”

  县、镇两级邀请相关领导、专家开展专题讲座,在光兴茶山举办茶叶技术推广实验示范培训班;依托福建尤溪红茶科技小院的技术力量,开展生产技术研究和推广、人才培养、科普服务工作。坂面茶农也走出去,与县内外的同行们交流制茶心得体会,并积极报名参加乡村领头雁、高素质农民、茶叶专业技术等培训。 

  多年来,坂面镇还引导茶农推动茶叶产业化经营、品牌化销售。茶企纷纷注册茶叶商标,有光兴茶业有限公司“蓬莱”、沈熹茶叶合作社“闽心”、兄弟茶厂“亿瑞祥”、东盛茶厂“地香园”等商标。并在县内外参加各种展示展销活动、各类品茶斗茶赛,开设经营门店,也有批发零售,拓展线上销售等,提高茶叶知名度,打响品牌,有效开拓茶叶市场。 

  从安徽峨桥茶叶批发市场,到浙江松阳的浙南茶叶市场……坂面茶农们敢于闯市场,依靠尤溪茶叶的好品质带来了不少客户。如今,坂面的茶叶已销往山东、上海、天津、北京、江苏、浙江等全国各地。一些老客户甚至已延续到了下一代。林秀娟介绍,她来自泉州晋江的客户王先生,今年70多岁了,10多年前就将生意交给了儿子,前来采购的人就变成了他儿子;而浙江张先生,接过他茶叶生意的儿子则不到30岁。 

  当前,茶叶总体产能过剩,茶叶市场萎缩。要怎么办? 

  “行情有上坡,也有下坡,坚持简单的事情重复做,把做茶这一件事做好。”张钦妹认为,“喜欢喝茶的人还是要喝茶。喝茶喝的是健康,我们自己做的茶,喝的放心。在朋友圈就是一种习惯,一种生活,一种文化,一种交流方式。” 

  叶光东说:“做茶是一辈子的事,是一种挑战,一种成就。技术是无止境的,每时每刻都要学习。制茶与人的性格有关,每个人的产品都不一样。制茶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陈培瑞说:“制茶工艺程序虽然差不多,但茶青什么时候下锅,揉捻、发酵程度以及火候把控等,许多流程细节需要自己掌握。目前就想把自己的一亩三分地经营好,加强与外面市场的交流,探索与茶饮相结合的新销售路子。” 

  探寻新赛道、新业态、新突破。比如,推行茶旅融合、茶学联合等融合发展模式,在新式茶饮、新产品开发和康养结合等方面做文章。 

  光兴茶业在茶园里建山庄,搞起农家乐等,每年接待达5000多人。4月26日至27日,福建平潭第一中学的600多名师生就走进光兴茶业,开展“朱子茶韵 青衿问道”茶学之旅活动。学生们背着竹篓,体验采茶、手工制茶的乐趣,并感受宋代点茶、“三茶六礼”趣味猜谜、围炉煮茶的风雅……展示了坂面茶文化的独特魅力。期间,光兴茶业还与福建朱子文化研学旅行有限公司签订“朱子茶韵 青衿问道”茶学之旅项目协议。 

  一杯好茶,凝聚着自然的馈赠、匠心的坚守和创新的智慧。坂面的茶农们用坚守的力量,在这片绿色的土地上继续茶的故事……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