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案例】中仙诗社:老诗社释放新能量
走进尤溪中仙诗社,只见满墙的诗作词联,社长池金寅正忙着整理社员们的作品,编辑第七册《竹乡情韵》;前任社长池珠华则认真地誊抄诗句,准备出墙报;旁边还有几个助手在帮忙。中仙诗社成立于1932年,几经沧桑,越办越好,现已成为尤溪农村文化活动的特色平台,中仙乡精神文明建设的亮丽风景。
“我们每年春节都办诗会,周边永泰县等地的文人雅客也赶来参加,十分热闹。”池金寅介绍。前辈们以诗钟(七粹)的格式进行和唱,并进行评比,评出状元、进士、秀才等7个等次,然后将优秀诗稿手抄成册,乡民们便以手抄本传咏。现在评等级的做法延续,但发表交流的渠道多了,赛诗会、诗词专栏、《竹乡情韵》诗集、专题美篇、微信公众号等,都是很好的展示平台,因此更有凝聚力。
如今,诗社成员有百余人,年龄最大的92岁,最小的15岁,分布县内外。社员张和敢退休前是县农办的党委宣传委员,现在虽然没有生活在中仙,但只要诗社有活动,他都前来参加,写了不少诗作。他说,诗社里多是中仙乡贤,通过参与活动弘扬正能量,这是为发展助力。乡文旅办主任张是均也是诗社成员。他说,现任社长池金寅退休前是县广播电视台记者,善于出题目抓亮点,把握创作的方向,特别是抓住重大事件和节庆日举办主题活动,让诗社释放正能量,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乡贤加入。
国家3A级旅游景区古银杏林生态旅游区是中仙的名片,诗社以实际行动擦亮它。之前,县广播电视台联合各乡镇举办《乡村大舞台》综艺活动。诗社提出的“银杏之乡、诗画中仙”创意被编导提炼为中仙场活动主题,中仙乡的对外宣传以此冠名;诗社组织演员手拿黄色银杏型扇子的广场舞《在希望的田野上》,成为活动的开场节目;诗社以“中仙”两字冠顶征集对联,更使活动现场达到高潮。池珠华创作“中天丽日,书联舞乐明时颂”征下联,台下应对者活跃,当场征得10多副,活动后还有人应征,诸如 “仙境风清,法德人文正气歌”“仙域人贤,孝礼廉仁亘古传”等作品,充满正能量。
在池珠华的家里,总能见到一些学生练习书法的身影。退休后,他办了十几年的免费书法培训班,已记不清自己带出过多少学生。
“我们诗社都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群众给予我们认可,我们要回馈到群众身上。”池珠华说,“都说老有所乐,这就是我的乐。”
“诗社的老人们德高望重,孩子们从小在祖庙等公众场合看到的都是老人所作的诗词和书法,对他们十分敬仰。”中仙中学校长池毓松从诗社老人免费办班得到启发,2019年他多次邀请池珠华等到学校开辟第二课堂,教授书法和诗词,结果期期爆满,不得不限制名额。
不仅如此,诗社还注重通过联句和诗词的编撰引导后生。在中仙中学门口,有一座 “福德堂”。“福德堂”外正对中学大门的走廊上,写有“福荫后裔,德效先贤”8个大字,既赞扬了先贤,又期望于后辈。“数百年池家传承积德,第一件正是倡导读书”,90岁高龄的池英儒自纂自编《旗山杂咏》,描写了家乡生态自然景观和家族的优良家教,在当地颇受欢迎。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