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政府工作报告

日期:2017-11-16 11:28 来源:尤溪县政府
| | | |

政府工作报 

  

——2006年2月11日在尤溪县 

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县长  陈瑞喜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连同《尤溪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一并提审议,并请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2005年及“十五”时期工作回顾 

  

2005年,我们在市委、市政府和县委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主动融入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全力加快新兴工业县建设步伐,全面完成或超额完成了县十四届人大二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据统计,2005年全县完成生产总值49.58 亿元,增长11.4%;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9.47亿元,增长5.1%;工业总产值27.00亿元,增长34.9%;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1.15亿元,增长41.9%;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13.76亿元,增长46.9%;农民人均纯收入4291元,增长7.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823元,增长11.2%;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82亿元,增长9.9%。一些重点工作、重要领域取得新的突破: 

一是工业经济实现新跨越。2005年全县实现第一产业增加值18.50亿元,增长4.7%;第二产业增加值18.53亿元,增长19.5%;第三产业增加值12.55亿元,增长11.4%。首次实现二产超一产。企业规模不断壮大,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突破百家,达到107家,当年新增19家。 

二是园区建设赢得新机遇。埔头工业园通过省政府审核列入拟保留的省级经济开发区,并更名为福建省尤溪经济开发区,可望近期获得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准。城西工业集中区启动二期开发并快速推进,一、二期开发面积超过2000亩。 

三是对外开放呈现新亮点。外经贸工作走出低谷,2005年全县实际利用外资1029万美元,增长117%,居全市第一位;出口总值1716万美元,增长116%,居全市第五位。成功举办泉州、福州等专场招商活动,一些投资上亿元的工业项目开始在我县落地。 

四是重点建设迈出新步伐。街面水电站库区 1656户7352名移民在主汛期来临前全部迁出,电站大坝填筑提前半年完成。西街公路、金丰5.5万吨铅冶炼等40个县级重点在建项目建设步伐加快,全年共完成投资10.41亿元,占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的75.7%,有力地带动和支撑了县域经济发展。 

五是交通发展取得新突破。全年共完成农村公路改造、硬化219公里,继续走在全省、全市先进行列。争取向莆铁路过境尤溪前期工作取得重大突破,并将于近期进入尤溪开始勘察设计。 

六是财税工作凸显新成效。通过进一步健全和严格部门预算,加强非税收入管理,改革完善矿业、房地产业等重点税源征管办法,财政收入明显增加,实现地方级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68亿元,同口径增长19.0%;向上争取资金补助取得新突破,其中从财政部争取到资金1029万元;在2004年第四季度恢复人均50元考勤奖的基础上,2005年4月起再兑现了人均100元三明地区补贴;去年10月起乡镇财拨和定补人员工资由县财政统一支付,较好地解除了基层干部的后顾之忧;支持重点建设力度加大,全年县财政共投入工业园区等建设资金891万元;减债解困成效显著,全年共筹集2726万元削减县级债务7308万元,为历年之最。 

七是社会事业再创新佳绩。教育质量稳步提高,高考成绩再创历史新高,上线率继续名列全市前茅。成立朱子文化研究会,并成功举办了朱子文化研讨会等系列活动。率先实行广电系统“局、台、网”分离改革,广电事业发展水平和经济效益明显提升,在全省率先恢复了“村村通”广播。社会保障体系继续完善,扎实落实下岗失业人员大病住院医疗保险, 15个乡镇干部职工医疗保险参保工作全面完成。 

2005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全面实现,标志着我县“十五”计划的胜利完成。五年来,我县全力实施项目带动追赶战略,“三个一”项目工作成效凸显,新兴工业县建设扎实推进,尤溪经济进入了历史以来最快最好的发展时期。 

——过去的五年,是我县发展步伐显著加快、经济综合实力明显跃升的五年。 

国民经济快速增长。2005年全县生产总值比2000年增53%,年均递增8.9 %农业总产值2000年增长18.1%,年均递增3.4%;工业总产值2000增长1.12倍,年均递增16.2%。经济结构逐步优化,产业比2000年51.3∶25.2∶23.5 ,调整为2005年的37.3∶37.4∶25.3 。五年累计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53.6亿元,比“九五”时期增加25. 82亿元,增长92.9%,发展后劲明显增强。2003年度被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评为“全省经济发展十佳县”。 

工业取得重大突破特别是2002年全面实施“三个一”项目工作机制以来,全县上下掀起了大上项目、合力兴工的新一轮创业热潮,尤溪工业发展步入了快车道。至2005年全县累计新上工业性“三个一”项目554个,固定资产投资达17.25亿元,已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4.78亿元。2005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比2000增加68家,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2000年增加12.96亿元,工业用电量达3.23亿千瓦时,比2000年增加1.72亿千瓦时,均翻了一番多。金丰铅冶炼、三林木业、广益纺织染整等一批较大项目相继动工兴建或建成投产,产业龙头逐步形成,主导产业支撑作用凸显。2005年我县矿产、林产、纺织、水电四个主导产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值达18.39亿元,占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已达87%。 

园区建设成绩斐然。把工业园区开发作为建设新兴工业县的重要载体来抓。按照“一园一带四小区”的发展思路,采取“独资园”、“园中园”、“股份园”、“飞地园”等有效方式,全力突破工业园区建设。目前,埔头工业园一期开发基本完成,二期工程(城西工业集中区)建设快速推进,林业“园中园”开发进展顺利,县办工业园总面积达3900亩。埔头工业园现已入驻企业73家,固定资产总投资18.6亿元,已完成投资10.5亿元,园内企业全部投产达产后年可创工业产值26亿元。4个乡镇工业小区总面积达3066亩,入园企业达135家,全部投产达产后年可创工业产值7.6亿元 

农村经济稳步发展 农业结构调整成效明显,优质稻、优质果茶、畜牧水产、食用菌、蔬菜、林竹、烟草等七大农业特色产业基本形成,主要农产品产量、质量稳步提高,七大特色产业产值占全县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2000年的45%上升至200558%。种植业结构逐步优化,粮食与非粮作物播种比例由2000年的 1.31∶1 调整为2005年的 1.15∶1农业产业化经营扎实推进,至2005年底全县共有省市县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1家,年实现产值5.67亿元。以“农业155”为龙头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 

财政状况逐步好转。坚持依靠发展增财力,切实加强财源培育和税收征管,强化非税收入管理,财政总量逐步壮大。2005年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000年增加9116万元,年均递增17%,财政实力有所增强,支持重点建设的力度加大,兑现了省市出台的部分增资政策。减债解困成效显著,五年来县级共减少债务 2.17亿元,财政风险逐步化解,困难乡镇面进一步缩小。 

——过去的五年,是我县改革开放显著推进、经济发展活力明显增强的五年。 

民营经济发展强劲。认真贯彻中央关于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方针,全面实施“三个一”项目工作机制及“三头并进”投融资机制,出台一系列鼓励民营经济发展的优惠政策措施,大大增强了干部群众的创业意识,民间资本得以激活,社会投资空前活跃,民营经济增势强劲。至2005年底,全县共有私营企业788家,比2000年 增加574家,年均增长29.8%;共有个体工商户5542户,比2000年增加964户,年均增长3.9%。民营经济在全县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已达到70%以上,成为县域经济中最具活力和发展潜力的增长点。 

各项改革有序推进。五年来共完成97家国有、集体企业改制工作,县属国有资本基本从一般竞争性领域退出。第三产业活力增强,商贸服务业发展取得新成效。加快推进全国集体林区林业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县工作, 2004年全面完成主体改革任务,各项配套改革稳步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走在全省前列,充分调动了社会各界兴林办林的积极性。农村税费改革不断深化,全面落实了免征农业税及其附加和除烟叶以外的所有农业特产税等惠农政策,农民负担得到根本性减轻。行政管理体制和事业单位机构改革稳步推进,行政、事业单位人员编制精减了1132名、减少了10.7%,事业单位减少了7个,政府职能逐步转变,监察、审计等专项监督得到加强,依法行政扎实推进。 

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坚持把创新举措扩大招商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成立了工业、农业、林业、园区、外经、人大、政协、矿业8支招商小分队,常年开展专业招商。从2004年以来,8支招商小分队共引进合同项目47个,固定资产投资达6.7亿元,其中引进境外资金1908万美元。新设立了驻温州、泉州、福州三个招商办事处,实行专职、常年驻点招商2004、2005年我县分别在福州、温州、泉州举办了5场专场招商活动,共签约合同项目49个,总投资8.98亿元。招商引资工作的有效开展,推动了我县外向型经济的发展,五年来累计批办外商投资企业49家,合同利用外资3110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2839万美元;对外贸易持续增长,五年累计出口总值达3576万美元,比“九五”时期增长496.6%。 

——过去的五年,是我县城乡面貌显著改观、尤溪在外形象明显提升的五年。 

发展环境明显优化。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取得历史性突破,三福高速公路尤溪段于2004年11月3日建成通车,实现了尤溪高速公路零的突破,极大地缩短了尤溪与外界的时空距离;206省道西城至街面二级公路已完成投资1.46亿元,将于年底建成通车,成为通往闽南经济发达地区的快捷通道;五年来共完成农村公路改造、硬化778公里,至2005年底全县累计公路通车里程达1851公里,居全省县级第一位。水电资源得到全面开发,五年来小水电新增装机容量8.44万千瓦,至2005年全县水电装机容量达 28.5万千瓦。电网建设步伐加快,五年来累计完成投资1.5亿元,基本完成农村电网改造任务,城区电网改造按计划实施,新建成了110千伏华兰变电站,完成了埔头变电站二期改造和城区七五路配电线路下地工程,供电质量明显提升。信息化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互联网络已覆盖全县15个乡镇,每百人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拥有量分别达21.7部和13.6部,县级政务信息横向网已建成启用。不断加强投资软环境建设,实行三个“零距离”服务机制,成立了机关效能投诉中心和政务中心,行政效率和服务质量明显提高。 

重点建设大举推进举全县之力抓好三福高速公路尤溪段和街面水电站两大省级重点项目建设。街面水电站已完成投资12.65亿元,占总投资额的65.2%,将于今年7月下闸蓄水,首台机组将于今年12月投产发电。与此同时,加强综合协调,着力抓好县级重点项目建设“十五”期间,全县共实施县级重点项目89项,总投资72.7亿元,已建成73项、完成投资49.3亿元。努力创新机制,新组建县项目策划中心,加大项目开发策划力度,县级项目库已储备项目173个,尤其是策划了一批投资上亿元的大项目并推出招商获得成功。 

城乡建设成效显著按照“西连东扩提中心”的总体发展思路,大力推进城区建设。从2001年开始实施新一轮旧城改造,先后完成了前进路二期、六角井等36个片区改造建设,共完成投资8.6亿元,拆旧19.3万平方米,建新133幢,建筑总面积97.2万平方米,基本完成旧城改造任务;大力实施“一河两岸”工程,建成了朱熹公园一期工程;投资3200多万元,实施了七五路、环城路、埔山路改造,扩建新建了建设东街、建设西街、北门路等15条街巷,完成城区绿化3万多平方米,城区面貌焕然一新。城西新区基础设施逐步完善。村镇建设同步推进,“十五”期间,全县共投入村镇建设资金6亿元,小城镇新增人口1.6万人。城关镇、西城镇被建设部、国家发改委列为全国集镇建设重点镇,梅仙镇被国家发改委列为第一批全国发展改革试点小城镇,洋中镇被市政府确定为首批县域次中心镇。 

——过去的五年,是我县社会事业显著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的五年。 

民主法制不断健全。完善政府向人大及其常委会报告工作制度,加强与人民政协的政治协商,自觉接受县人大的依法监督和县政协的民主监督,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五年来共办理人大代表建议318政协委员提案221件,办结率均达100%密切与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社会团体的联系,虚心听取各界人士的意见和建议。深入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全面完成四五”普法任务,大力推行政务公开,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扎实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干部队伍整体素质进一步提高。坚定不移地推进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严厉查处了一批违法违纪案件,领导干部廉洁从政意识得到增强。高度重视人民群众来信来访,坚持每年一次的“县长公告信访接待日”和每月一次的“县领导信访接待日”制度,切实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努力化解社会矛盾。切实抓好安全生产,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进一步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不断推进“平安尤溪”建设,维护了社会安定稳定。 

群众生活持续改善。扎实抓好农村小康建设和扶贫开发,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全力做好就业与再就业工作,“十五”期间全县共安置城镇居民就业12665人次,其中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4399人。200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比2000年增加1066元、2299元;2005年全县金融机构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5.5亿元,比2000年增加7.67亿元,增长97.9%。居住条件明显改善,至2005年底城乡居民人均居住面积分别达到25.43平方米、52.44平方米,分别比2000年增加11.6平方米、17.8平方米。城乡市场繁荣活跃,2005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2000年增长了65.6%,年均增长10.6%。基本建成与我县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企业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医疗保险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两个确保”工作得到落实,实现了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和下岗失业人员失业金按时足额发放;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覆盖面不断扩大,基本做到应保尽保。做好救灾救济工作,及时保障了灾民生产生活。坚持为民办实事,五年来全县共实施为民办实事项目49项,有效改善了群众生产条件和生活环境。 

社会事业协调发展。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成效,已连续七届获得全省创建文明县城工作先进县城称号。人才工作得到加强,科技和科普工作有效推进,“十五”期间全县共有7项科技成果获市级以上科技进步奖。农村薄弱校建设进一步加强,五年来全县共完成校舍建设、改造13.5万平方米,办学条件明显改善,优质教育资源不断壮大,2004年通过省实验教学普及县验收;社会力量办学取得突破,先后创办了晨光、文公两所民办高级中学;教育质量稳步提高,五年来高考上本科线人数达4697人。公共卫生防控体系和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逐步完善,食品药品市场监管不断加强,巩固了省级卫生县城成果,2003年被评为全省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坚持常年文化下乡,群众性文体活动活跃,保持了全国文化先进县、全国体育先进县荣誉称号。狠抓计划生育集中整治,计生后进面逐步缩小。坚持国土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并重,全面推行国有土地收储、招标拍卖制度,健全土地市场,为工业发展提供了用地保障。切实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在我县新上大量工业项目的情况下,仍保持辖区内水环境和大气环境质量平稳。持续实施“村村通”工程,广播电视光纤覆盖率达87%。此外,统计、物价、侨务外事、民族宗教、民兵、国防动员、档案、地方志、气象、水文以及工青妇、老龄老干、关心下一代和残疾人事业都有了新的进步。 

各位代表!五年来各方面的显著成就,确实来之不易。这是全县人民在市委、市政府和县委的正确领导下,团结奋进、开拓创新的结果,是与县人大的依法监督,县政协的民主监督,人民团体的积极参与,省市属驻尤单位、驻尤部队和武警官兵的大力支持,老同志们的关心指导,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和外来在尤投资者的真诚合作分不开的。在此,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为尤溪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付出辛勤劳动的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离退休老同志,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社会各界人士、省市属各单位的同志们以及驻尤部队、武警官兵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县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政府工作也有不少薄弱环节。主要是:经济总量偏小、工业素质不高的问题依然突出,缺乏大型生产性项目支撑,产业关联度不大,集聚效应不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薄弱,县域经济核心竞争力不强;新农村建设任务艰巨,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发展相对滞后,农民增收长效机制尚未形成,部分群众生活还比较困难;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显现,社会稳定、安全生产还有不少隐患;计划生育工作责任不够落实、机制不够健全,综合治理水平有待提高;财政收支矛盾依然突出,减债解困还面临较大压力;政府职能转变还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投资软环境建设还须加强,消极腐败现象仍然存在。这些问题是发展中的问题、前进中的问题,最终要通过发展和改革加以解决。只要我们时刻保持清醒的认识,倍加珍惜已经形成的良好局面,继续保持旺盛的斗志,敢于正视问题,敢于破解难题,就一定能够以更大的作为实现更大的跨越。 

  

 “十一五”时期发展目标和工作重点 

  

 “十一五”时期是我县融入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重要时期,也是建设新兴工业县、打造朱子文化城的关键时期。科学编制并有效实施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对我县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全面构建和谐社会,具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特殊意义和事关全局、事关长远的重大影响。根据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省委七届十次全会、市委六届十二次全会精神以及县委十届六次全会通过的“十一五”规划《建议》,县政府委托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编制了《尤溪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并广泛征求意见和建议,集中方方面面智慧。这次会上已将《纲要》(草案)印送各位代表审议。下面,我就七个重要问题作个说明。 

(一)关于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十一五”时期我县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建设新兴工业县、打造朱子文化城”的发展定位,坚持发展第一要务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创新和统筹发展,坚持调优经济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坚持项目带动追赶战略和“三个一”项目工作机制,全力扩大招商、抓大项目、做大园区、壮大产业,努力把我县建设成为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承接基地,海峡西岸重要的矿产、纺织、林产加工基地,全省县级最大的水电能源基地,朱子文化和生态旅游胜地,为全面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为尤溪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中加速崛起而努力奋斗。 

按照上述指导思想,确定我县“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和降低消耗的基础上,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以上,到2008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到2010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000美元以上。工业主导地位基本确立,经济综合实力明显增强,社会各项事业同步发展,和谐社会建设扎实推进,人民生活质量普遍提高。上述目标是实事求是、积极稳妥、留有余地的,经过全县人民的共同努力是可以实现的。 

(二)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我县是农业大县, “三农”工作仍然是“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中之重。我们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互动的长效机制,努力实现城乡统筹协调发展。 

加大扶持“三农”力度。不断完善加强农业、支持农村、保护农民合法权益的政策措施,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力度,推动高效产业向农村辐射、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事业向农村覆盖、城市文明向农村渗透。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在稳定土地承包关系的基础上,按照自愿、有偿的原则,依法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推动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继续深化集体林权制度及其配套改革,建立完善林权流转和抵押贷款机制,促进林业集约经营、规模经营,提高经营效益。统筹城乡就业,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就业制度,依法保障进城务工农民权益。加大农村扶贫开发力度,有效实施“造福工程”,提高贫困人口收入水平。 

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在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基础上,优化农业结构,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做大做优果茶、畜牧水产、林竹等农业特色产业,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着力引进和培育农产品加工型龙头企业,建立各具特色的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不断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产品行业协会的作用,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搞活农产品流通。以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为目标,加大科教兴农力度,加快农业标准化建设,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动植物疫病防控体系,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打造打响绿色、生态农业县特色品牌。健全农技推广、信息服务体系,提高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主动对接海峡两岸农业、林业合作试验区建设,着力扩大农业招商,促进外向型农业发展。 

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切实加大投入,加快乡村路网、农田水利、人饮工程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繁荣农村文化体育事业,丰富农民文化生活。完善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巩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着力解决农村教育投入不足和中小学生辍学问题。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就业培训,提升农村劳动力素质,培养造就有文化、懂科技、会经营、讲文明的新型农民。 

(三)关于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目前,我县三次产业比例为37.3∶37.4∶25.3,其中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比重比全市平均水平明显偏低。为此,必须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力争到2010年全县三次产业的比例调整27:44:29。 

坚定实施项目带动。紧紧围绕建设新兴工业县的发展目标,坚定实施项目带动追赶战略,不断强化“三个一”项目工作机制,力争在大上项目、上大项目、促大发展上实现新突破。继续采取向优势乡镇加大任务、向大型项目加大奖励、向重点企业加大扶持、向无为人员加大处罚的措施,强化督查考评,持续调动全县上下引项目、上项目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依托我县资源优势和三大主导产业发展基础,加大项目策划开发力度,完善项目生成机制,持续不断地开发新的项目源,力争每年策划生成一批固定资产投资上千万元乃至上亿元的大项目,对外推出招商。做实做细项目前期工作,力争有更多的项目进入省、市重点项目计划盘子,向上争取更多的政策和资金支持。 

培育壮大主导产业。按照“优一产、强二产、兴三产”的总体要求,全力培育壮大矿产、林产、纺织三大工业主导产业和果茶、畜牧水产、林竹三大农业特色产业,逐步优化经济结构,培育产业集群,提升增长质量。着力做大做强骨干企业,鼓励企业通过资本运营、技术辐射、强强联合等形式,实现膨胀式扩张,构筑产业发展龙头,力争每年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0家以上。实行“政府主导、企业经营、市场运作、多元投入、项目带动、滚动发展”的模式,加快工业园区建设步伐。 

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大力发展商贸业加快建立以大商场、大市场、大网络为重点的现代市场流通体系,建设一批特色鲜明、辐射较广的大中型批发市场。加强重要商品交易信息平台和电子商务平台建设,积极运用资本运营和产业联盟等策略,全面拓展仓储、转运、配送等物流业。进一步培育房地产市场,规范房地产开发秩序,促进房地产持续健康发展。加快发展物业管理、职业培训等消费性服务业和信息咨询、中介服务等现代服务业,逐步发展技术、市场、出口、金融等现代企业服务业,初步形成广覆盖、多层次、多功能的社会服务体系。 

努力建设节约型社会。以节能、节水、节材、节地、节粮为重点,坚持各类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积极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高度重视矿产、森林等自然资源的保护和管理,积极推广先进工艺,提高资源的产出率和附加值。大力推广节能设备和技术,降低能源消耗。着力发展循环经济,注重引进和发展低能耗、低污染、高产出、高循环率项目。积极宣传和倡导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充分发挥政府在建设节约型社会中的引领、示范和调节作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四)关于城乡协调发展。抓紧完成县城、县域次中心洋中镇和重点集镇的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加强规划的实施管理,逐步形成以城区为龙头、县域次中心为重点、集镇为基础的城镇体系,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做大做强城区。按照“西连东扩提中心”的总体发展思路,切实加快主城区建设。以大动作突破“西连”,论证实施西门至城西新区路段拓宽改造,实现“人气”、“商气”、“城气”的连接贯通,同时抓住向莆铁路建设的机遇,不断拓展城西新区建设;以大开发推进“东扩”,建设城关至梅仙北岸二级公路,初步形成尤溪河沿线工业集中区,实现梅仙与主城区有机连接,融入大城区发展格局;以大改造实现“提中心”,加快水南片区、大埔山片区、水东片区、城东口片区改造步伐,实施河滨南路改造工程,美化沿河景观,提高城区档次。力争到2010年,城区建成区面积达10平方公里以上,总人口10万人以上,全县城镇化水平达38%以上。 

做精做活集镇。按照合理布局、体现特色的要求,不断加快中心镇建设步伐,重点抓好洋中、坂面、新阳、西滨四个重点集镇建设。洋中镇按照县域次中心的要求,初步建成集工贸、服务、生态旅游为一体的“闽中山海对接第一镇”坂面、新阳、西滨三个乡镇努力建成各具特色、个性鲜明的精品集镇;其他乡镇根据自身特点和发展条件,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逐步成为吸纳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有效载体。力争到2010年,建制镇累计建成区面积达8.5平方公里以上,镇区总人口达7.5万人以上。 

完善基础设施。加快交通发展,重点抓好西街公路、向莆铁路两大项目建设,加速省道、县道和乡村公路的升级改造,构建以高速公路、铁路为主枢纽,省道、县道为主通道,乡村公路为补充的交通体系,进一步打破交通瓶颈制约。完善城镇供水设施,加快“六千”水利工程实施步伐,保障工农业生产和生活用水。强化电力设施建设,加快城区电网改造,新开工建设街面电站至三明富兴堡等一批输电线路和变电站技改扩建工程,优化电网布局,提高供电质量,保障用电需求。加快推进街面水电站、汶潭水电站、坂面水电站建设,完成尤溪河流域综合开发。不断推进政府信息化建设,发展电子政务,建设“数字尤溪”。 

(五)关于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既是宏观环境的要求,更是我县加快发展的基本动力。 

深化各项改革。坚持把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作为重点,加快推进乡镇机构、事业单位改革和人事制度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全面推行政务公开,积极开展绩效评估,着力建设效率政府。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审核制度改革,进一步清理减少行政审批审核事项,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切实提高行政效率。不断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国有、集体企业改革,激活运行机制,主动靠大靠强,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加快公共财政体系建设,促进县乡财政实力同步增强。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提升民营经济的规模和质量。 

推进对外开放。加快融入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全方位对接福州、厦门、泉州三大中心城市,积极承接产业、资金、技术、物流转移,带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充分发挥尤溪在外人士和商会、协会等组织的作用,密切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借智、借力发展。转变招商方式,创新引资机制,优化投资环境,提升外引内联的规模和质量,力争“十一五”期间年均实际利用外资800万美元以上,外贸出口年均增长20%以上。 

(六)关于打造朱子文化城。我们要充分挖掘和利用朱熹这一世界级历史文化名人诞生地的品牌优势,加强朱子文化保护与开发,努力把尤溪建设成为“崇文尚学、循理明义、经贸繁荣、社会和谐”的朱子文化城。 

着力打响朱子文化品牌。按照“合理规划、完善设施、构筑平台、经贸唱戏”的工作思路,科学制定并有效实施朱子文化开发总体规划。充分发挥县朱子文化研究会的作用,深入开展朱子文化学术研究。创办“朱子文化论坛”,邀请国内外朱子文化研究机构的知名专家学者和朱后裔到我县进行学术研讨,借鉴他们的研究成果,高起点、深层次挖掘朱子文化内涵,抢占朱子文化研究、宣传的制高点。加强与高等院校的协作,适时创办朱子学院。聘请著名影视制作机构拍摄朱熹诞生地专题片,加大对外宣传力度,提高尤溪对外知名度,努力打造 “朱熹诞生地——中国尤溪”这一标志性文化品牌。 

抓好朱子文化系列开发。坚持走文化和经济互动互促、相得益彰的路子。适时举办朱子文化节,结合开展尤溪地产品展销、投资项目洽谈等经贸活动,大力吸引县外客商和世界各地朱熹后裔来尤开发朱子文化产业,推动朱子旅游文化、饮食文化等系列产品开发。加快朱熹诞生地遗址复原工程建设,并带动九阜山自然保护区和街面库区旅游开发,形成人文、生态、休闲相结合的尤溪特色旅游,努力把朱子文化的人文优势转化为旅游商品优势和县域经济强势。 

(七)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坚持以人为本,着力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就业、社会保障、教育、医疗和安全等切身利益问题,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巩固和提高省级文明县城和卫生县城创建成果,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文明素质和城乡文明程度。全面实施科教兴县战略,建立自主创新激励机制,健全科技研发和中介服务体系,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坚持教育适度超前发展,提高义务教育水平,加快“双高普九”进程,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并与农村劳动力转移、青年人就业、职工技能培训等有机结合起来,努力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健全人才评价、选拔任用和激励保障机制,形成广纳人才、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良好氛围。加强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深化卫生医疗体制改革,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源发展民办医疗机构,逐步形成公立、私立并举,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分工合理、相互协作的新型卫生服务体系。呼应文化强省建设,大力发展文化、体育、广播电视事业,丰富群众文化生活。认真实施“五五”普法,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着力建设“平安尤溪”。切实加强信访工作,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建立健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维护社会安定稳定。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坚持把经济发展同人口管理、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结合起来,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不断完善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机制狠抓计划生育综合治理,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质,努力争创全省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坚持集约利用国土资源,切实提高土地利用率和投资强度,在保证耕地动态平衡的基础上,开发更多的工业、商业用地,缓解用地瓶颈制约。不断推进生态县建设,大力实施生态公益林保护、水土保持、水资源保护等工程,加强环境污染综合治理,全面提高城乡环境质量,着力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 

促进人民生活持续改善。大力推进和谐创业,积极扩大就业和再就业,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逐步缩小贫富差距。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扩大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覆盖面,做到应保尽保。大力发展慈善事业,关爱弱势群体,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按照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的原则,每年确定一批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受益面广的为民办实事项目,不断改善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2006年工作意见 

  

2006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第一年。起步决定胜负、开局影响全局,做好今年的工作意义重大。按照壮大工业规模、统筹农村发展、提升第三产业、加快城镇建设、推进和谐发展的要求,建议今年我县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0.5%;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增长4.5%;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长39.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地方级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1%;出口总值增长20%;实际利用外资增长25%;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控制在103%左右;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6%;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6%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3.61‰以内。 

为实现上述目标,我们要着重抓好以下六个方面工作: 

(一)全力推进新兴工业县建设。继续强化“三个一”项目工作机制,在目标任务不减、奖惩力度不降的前提下,进一步完善考核办法,力争在引进大项目、好项目上实现新突破。深入开展“抓项目、增后劲、促发展”竞赛活动,积极参加全市重点乡镇工业竞赛活动,进一步营造“以项目建设论成效,以项目成效论英雄”的浓厚创业氛围。强化大项目策划开发,积极借鉴10万吨锌冶炼项目策划方法,立足全县整体资源甚至周边类似资源,并充分研究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产业转移趋势,围绕延伸矿产、林产、纺织、生物制药产业链,争取年内策划出2-3个投资上亿元的大项目。着力扶大扶强,确定30家具有一定规模、发展前景较好、产业带动力较强的龙头企业,在政策、资金、服务上进行重点扶持。一方面,实行“招管一体化”服务,由引进和联系项目的县处级领导进行挂包,及时帮助业主解决项目建设和生产经营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另一方面,健全银政、银企合作机制,将金融贡献奖与金融部门对县里确定的重点企业放贷数额相挂钩,引导金融部门扩大工业信贷规模,促进重点企业尽快做大做强,并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和集聚。加快工业园区建设,今年县级工业园确保财政投入1000万元以上,新增工业用地2000亩以上,新增入园项目20个以上;抓好洋中等乡镇工业小区建设,争取今年乡镇园区新增工业用地2000亩。同时,加强入园项目管理,提高单位土地面积的投资强度和产出效益。全力扩大招商引资,集中力量在福州、泉州举办两场专场招商活动;强化驻点招商,增设驻石狮招商办事处,力求在承接沿海产业转移上取得更大突破。大力推进重点建设,切实加快街面水电站、西街公路、金丰铅冶炼、大华蓄电池、菲澳纺织等省市重点项目建设步伐,确保街面水电站年底前首台机组投产发电,西街公路年底前建成通车。全力配合省市有关部门做好向莆铁路过境尤溪的各项前期工作。同时,着力抓好一批县级重点项目建设。 

(二)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强我县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分类指导、有序推进。大力发展农村特色经济。果茶业,重点培育东岩、九阜山有机茶基地,抓好万亩金柑、芦柑标准化栽培和乡镇百亩无公害精品果园高产栽培示范;畜牧水产业,坚持规模与生态并重,大力发展肉羊、生猪、麻鸡等特色养殖,不断提高规模养殖效益;林竹业,主动对接海峡两岸林业合作试验区建设,积极培植绿竹笋、花卉苗木、药材等特色产业。加大对三林木业、沈郎食用油等具有一定规模、科技含量较高的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同时,引导和鼓励龙头企业通过订单农业,与基地、农户建立稳定的产销关系,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带动农民共同致富。大力实施农产品名牌战略,做大做响“中国金柑之乡”、“中国绿竹之乡”特色品牌。充分发挥县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联合会的作用,抓好农产品流通信息网点建设,健全县、乡、村和重点龙头企业为一体的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体系提高农产品销售组织化程度,拓宽农产品流通渠道。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在抓好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商品粮基地捆绑项目、标准农田建设的同时,继续推进农村路网、“六千”水利工程、农村沼气工程和烟田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洪水预警网络体系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稳步推进乡镇机构、县乡财政体制、农村义务教育体制和农村卫生医疗体制改革。深化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探索实施森林保险试点和林权抵押贷款,拓展改革成果。扩大“农业155”服务范围和内容,提高服务“三农”水平。高度重视超级稻等农业科研成果的转化工作,着力实施科技入户工程,积极推行“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农技推广新机制,并充分发挥村级农民技术员的作用,提高农民的科技和经营水平。加大扶贫开发力度,继续实施“造福工程”,推行小额信贷、农户联保贷款,解决农户发展生产的资金困难。 

(三)大举推进城镇建设。重点突破主城区建设,推出氨厂片区等城建组团开发项目对外招商,启动造纸厂小区一期开发完成李厝巷、纺织器材厂、金属公司仓库等地块的改造,进一步扩大主城区容量。着手规划、论证西门至城西新区道路改建方案,推进“西连”进程。继续实施美化、绿化、亮化工程,抓好尤溪大桥至原造纸厂的河滨主题公园建设,切实改变城区东门入口的面貌,美化沿河景观;抓好埔西路埔东路、尤溪一中至三角埕路面改造和三角埕至尤溪大桥、水南环城路路灯改造,进一步提升主城区档次强化城区管理,全面落实《尤溪县城区管理暂行规定》,推动城区管理重心下移,健全城区管理长效机制,维护城区良好秩序。着力抓好重点集镇建设,尤其是洋中镇要充分发挥良好的区位优势,用好用活市县赋予的县域次中心优惠政策加快基础设施建设进度,推进工业小区开发,提升镇区规模和档次 

(四)扎实推进朱子文化城建设。抓紧聘请专业机构对我县实施朱子文化城建设进行规划,确保朱子文化城构建有序推进。强化朱子文化宣传广播电视开辟专栏,建立朱子文化资料库和网站,加强与省内外新闻媒体的联系,扩大朱熹诞生地的对外宣传力度。在京福高速公路尤溪互通口建造朱熹大型塑像,将城区有代表性的公共设施以朱熹的名号、诗文命名,并广泛开展朱子文化进学校、进机关、进企业、进家园活动,积极营造朱子文化城氛围。坚持“文化搭台、经贸唱戏”,抓好朱子文化开发,结合创办“朱子文化论坛”,开展经贸洽谈活动鼓励地产特色产品的企业注册有朱子文化内涵的商标,积极开发与朱子文化相关的系列产品。着手筹划建设朱子学院前期工作。加大旅游开发力度,启动朱熹公园二期工程建设,推进九阜山省级自然保护区和枕头山省级森林公园旅游开发。 

(五)继续推进投资软环境建设。按照“最高的权威、最短的时间、最简的手续、最低的收费”的要求,进一步强化政务中心职能,规范政务中心运作,继续清理和精简行政审批审核事项,全面实行告知承诺制、联审联办制和限时办结制,建立绿色通道,实现项目审批全面提速。继续开展业主评部门、千人评行风活动,促进行政部门服务水平不断提高。规范行政执法行为,继续实行检查登记制和处罚报批制,严禁随意实施各类检查和行政处罚从源头上遏制“三”现象,减少对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活动的干扰。把就业培训和解决企业“招工难”作为优化发展环境的重点来抓好,由县领导专门负责,县主管部门和乡镇、村密切协作,努力满足企业用工需求,真正把我县的劳动力资源优势转化为招商引资优势。整合行政资源,实行政务公开办、绩效考评办与效能办“三办合一”,以效能办为龙头,强化行政效能监督,建立对行政部门服务企业的考评制度,切实为企业提供高效优质服务,帮助投资者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 

(六)致力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切实加大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力度,确保顺利通过省级文明县城验收。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大力营造风正气顺、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认真贯彻基本国策,从领导力量、工作举措、奖惩办法等各方面全力加强计划生育工作,狠抓计生后进乡村转化,全面提升计生工作整体水平,确保年内解除降类预警告;抓紧完成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进一步做好土地收储工作,积极盘活闲置土地,挖掘存量土地,缓解用地瓶颈制约。建立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强力整顿和规范矿业秩序,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严格落实环境保护责任制,强化水环境和大气污染综合治理,进一步改善我县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高度重视农村教育,继续加强农村薄弱校建设,切实解决好撤并校后学生的就学、生活、安全保障等问题。从今年春季开始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学杂费,对农村义务教育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并补助寄宿生生活费,取消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所有行政事业性收费。巩固和提高“两基”成果,培育壮大优质高中,办好文公中学等民办学校,不断提高教育质量,确保高考、中考成绩继续位居全市前茅。坚持开展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进一步加强科普、科技和人才工作;活跃群众文化体育生活,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提高疾病预防控制和医疗救助能力,积极稳妥推进乡镇卫生院改革,在农村实行免疫疫苗预防接种,费用由县财政支付的办法,努力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加快广播电视网络化、数字化建设,开展付费数字电视入户试点工作,拓展广播电视事业发展空间。加大再就业援助力度,帮助困难群体实现再就业;继续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全面落实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不断扩大基本养老、失业保险和医疗保险及工伤保险的覆盖面。做好农民工工资清欠工作,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继续抓好为民办实事项目扎扎实实地做几件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实事好事认真落实领导信访接待日和县长公告信访接待日制度,做好群众来信来访和人民调解工作,及时排查和消除各类社会不稳定因素,尤其要重点关注库区移民的生产生活问题,维护库区社会安定稳定。扎实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防范重特大事故发生。健全社会治安防体系,严厉打击各种刑事犯罪活动,强化对“黑、黄、赌、毒”等违法犯罪的综合治理扎实推进“平安尤溪”建设认真做好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工作。切实加强审计、物价、民族宗教、侨务外事、对台、国防动员、民兵预备役和档案、地方志、气象、水文工作,重视和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等群工作,做好老干部和老龄工作关心下一代健康成长 

各位代表!“十一五”发展蓝图已经绘就,今后五年是尤溪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新的形势、新的任务对我们的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我们要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尤溪这几年能够保持快速持续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最关键的是靠全县上下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始终坚持抓项目兴工业不动摇。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我们都要牢牢把握加快发展这个强县富民的第一要务,倍加珍惜近年来形成的发展形势、发展态势、发展合力、发展环境,倍加珍惜干部群众致力发展的积极性、创造性,倍加珍惜全县人民用心血和汗水培育出来的改革发展成果,增强加快发展的激情,保持加快发展的冲劲,集聚加快发展的气势,更好地谋划发展、服务发展、推动发展。我们要坚持以创新为第一动力。“三个一”项目工作机制是尤溪发展的总结,又是尤溪发展的创新,实践证明它是凝聚人心、集聚合力的重要抓手,是我们加快发展、构建和谐尤溪的重要保证。我们务必毫不动摇地坚持项目带动追赶战略和“三个一”项目工作机制,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创新,坚决冲破一切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性障碍,敢为人先,敢于创先,在创新中求突破,在创新中增实效,在创新中谋发展。我们要坚持以负责为第一要求。认真贯彻落实县委的各项决策部署,自觉接受县人大、县政协的依法监督和民主监督,建设对人民负责的政府。在实际工作中,注重动手运作,敢于动手运作,善于动手运作。对决定的事情,要抓得起来,做得下去,干得有效;对谋划中的事情,要谋定后动,动则须快,动则须成,动则见效;对条件不很具备甚至很不具备的事情,要创造条件、集聚合力、整合资源,全力以赴去突破、去争取、去实现;对有难度、有阻力的事情,要勇于正视困难,大胆突破风险,敢于主动出击,敢于承担责任。我们要坚持以惠民为第一目标。从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入手,把好事、实事做在群众所需之时、所盼之处,保证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多干群众受益的事,多干打基础的事,多干起长远作用的事。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坚决反对和纠正各种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依法及时合理地解决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我们要坚持以廉政为第一准则。全体公务人员要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领导干部不但要在工作、学习上,而且要在廉洁自律上起表率作用,稳得住心神,管得住手脚,抵得住诱惑,经得起考验,做到勤政高效、清正廉洁,以实际行动和良好形象赢得人民群众的信赖和拥护。 

各位代表!新的目标鼓舞人心,新的事业任重道远,新的形势催人奋进。人民的期望,不容我们丝毫懈怠;时代的召唤,激励我们争先图强。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县委的领导下,进一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奋发进取,为全面完成今年各项目标任务,实现“十一五”良好开局而努力奋斗!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