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溪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日期:2017-07-12 15:59 来源:尤溪县发改局
| | | |

  尤溪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2016年1月20日县十六届人大五次会议批准)

  

  目  录

  前  言 4

  一    把握战略机遇,推进尤溪发展再上新台阶 5

  (一)  “十二五”时期取得重大成就 5

  (二)  发展环境 9

  (三)  指导方针 14

  二    加快转型升级,构建现代产业支撑体系 19

  (一)  突出主体功能区定位,做优第一产业 20

  (二)  推动新型工业化,提升第二产业 22

  (三)  培育新型业态,做大第三产业 27

  三    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增强发展内生动力 32

  (一)  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32

  (二)  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33

  (三)  健全激励创新的体制机制 33

  (四)  强化创新人才培养 34

  四    深化交流合作,增创对外开放新优势 34

  (一)  提升对外开放水平 35

  (二)  转变外贸增长方式 36

  (三)  主动对接“两区”建设 36

  (四)  深化闽台交流合作 37

  (五)  密切与周边地区合作 38

  五   完善现代基础设施,强化发展支撑保障 38

  (一)  构建综合交通网 38

  (二)  强化水电保障 39

  (三)  提升城乡综合承载能力 40

  六    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40

  (一)  提升城镇化水平和质量 41

  (二)  加快发展中心城区 41

  (三)  大力推进特色乡镇 42

  (四)  全力打造美丽乡村 43

  七   注重绿色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44

  (一)  全面优化国土空间开发利用 44

  (二)  聚焦“低碳经济”模式 44

  (三)  全面加强环境综合整治 45

  八   改善民生保障,形成均衡包容新局面 46

  (一)  加快发展教育事业 46

  (二)  大力发展公共卫生事业 47

  (三)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47

  (四)  大力加强公共安全建设 48 

  (五)  积极扩大就业创业 48                                                                              

  九   繁荣发展文化体育事业,建设文化强县 49

  (一)  大力弘扬朱子文化 49

  (二)  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50

  (三)  促进文化产业健康繁荣发展 50

  (四)  创新文化体制机制 51

  (五)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51

  十    创新体制机制,释放全面改革新红利 52

  (一)  全面深化林权制度改革 52

  (二)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53

  (三)  推进农村综合配套改革 53

  (四)  深入推进行政体制改革 53

  十一 全面推进依法治县,建设法治尤溪 54

  (一)  推进依法行政 54

  (二)  严格公正司法 55

  (三)  强化社会治理 56

  十二 规划实施与保障措施 57

  (一)  完善规划实施机制 57

  (二)  强化重大项目支撑 58

  (三)  健全监测考评体系 58                                       

  前  言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背景下,科学编制和有效实施“十三五”规划,对于适应新常态、抢抓新机遇、应对新挑战、落实新要求,加快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再上新台阶,在全市、全省发展大局中展示特色、体现作为意义重大。

  本规划以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及省委、市委、县委重大战略部署为指导,根据县委十二届十次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尤溪县委关于制定尤溪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进行编制,主要明确今后五年尤溪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目标任务和政策举措,集中体现了县委、县政府的施政方针和决策意图,是政府依法履行职责、引导市场主体行为、制订实施各类规划和相关政策的重要依据,是全县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

  一、把握战略机遇,推进尤溪发展再上新台阶

  “十三五”时期,将实现我们党确定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期,是全面依法治国和全面从严治党的关键期,应着力调结构、转方式、促创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再上新台阶,开启加快发展新征程。

  (一)“十二五”时期取得重大成就。“十二五”时期是尤溪发展迎来重大历史机遇并取得重大发展成就的五年。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县委县政府团结带领全县人民,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中央、省委、市委决策部署,积极应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和经济下行压力,牢牢把握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突出“念好发展经、画好山水画”工作主题,明确提出“工业强县、文化强县、开放尤溪、幸福尤溪”发展任务,攻坚克难,开拓进取,加快推动尤溪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基本完成“十二五”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为“十三五”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2015年全县生产总值完成188.09亿元,年均增长12.3%,人均地区生产总值5.3万元,年均增长14.0%;完成公共财政总收入10.09亿元,年均增长10.3%,其中地方公共财政收入7.34亿元,年均增长15.9%;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92.54亿元,年均增长24.0%;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结构为25.3∶43.4∶31.3。 

  ——产业支撑作用持续提升。2015年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70.09亿元,比“十一五”期末翻1.5番,年均增长18.5%。加快构建竞争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纺织服装、林产加工、矿产加工等传统重点产业,实现产值224.8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83.2%;机械装备、医药制品等新兴重点产业,实现产值25.42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9.4%。加快产业平台开发,工业园区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城西园、城南园、洋中园开发建设初具规模,为新一轮发展创建了良好的投资平台。

  ——重点项目建设有序推进。“十二五”期间完成重点项目投资865亿元,建成或基本建成了厦沙高速尤溪段、向莆铁路尤溪段、兴头水库、尤溪流域梅仙段防洪工程、闽中综合市场、顺源纺织、祥云银耳、中翔纳米氧化锌、德为、鑫森、隆源混纺纱等产业项目以及保障房、安居房、学校、医院等重大项目,有力推动了尤溪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城乡建设进程日新月异。按照“东扩、西连、南拓、美中心”的城市发展规划,不断完善城镇功能和提升城镇品位,高起点、高标准建设,“水东新城”拔地而起,西迎宾大道、闽中物流园、火车站广场综合体全面建成并投入使用,城西新城建设面貌焕然一新,城区面积由“十一五”的13.13平方公里扩大到“十二五”14.6平方公里。紫阳公园、朱熹公园、汤川侠天下、九阜山风景区、闽湖水上乐园、洋中桂峰古民居、联合梯田、中仙银杏林等重点旅游景点进一步开发,洋中、坂面、西城等重点乡镇建设加快,城镇化水平由“十一五”期末的36.8%提高到2015年的46%。

  ——改革开放步伐全面加快。全面推进财税金融、医药卫生、教育文化、收入分配、行政管理和社会管理体制等重点领域改革,并把深化改革开放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结合起来,持续实施“三个一”项目工作机制,努力拓展招商引资领域和渠道,对外经济工作取得成效。2012年全县外贸出口首次突破一亿美元大关,2015年全县外贸出口达17675万美元,年均增长33.0%;实际利用外资达1537万美元。

  ——社会文化事业协调发展。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坚持“三年三个三千万”的教育投入,学校的面貌发生了巨大改变,办学条件日趋完善,中小学教学设施设备全部达到省颁标准,全面完成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标准化建设,通过省政府“双高普九”和“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县”评估验收。县中医医院、妇幼保健院、县卫生监督所、西城卫生院相继整体搬迁使用,县医院外科综合大楼即将完工,乡村一体化管理格局基本形成。文化、体育、广播电视等各项事业稳步发展,社会公共服务水平和覆盖面进一步提高。

  ——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201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498元,年均增长11.9%,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213元,2013-2015年均增长10.6%。城乡居民收入增长进入快车道,城乡居民实现收入同步增长。社会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基本覆盖全县。扎实开展统筹城乡就业工作试点,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5%以内。

  ——生态环境治理有效改善。着力打造闽中最美生态文化名城目标,全力完善环境基础设施,提高污染防治水平,增强环境监管能力,生态环境质量稳步提升,顺利通过省级生态县考核验收,12个乡镇通过国家级生态乡镇考核验收,2个乡镇通过省级生态乡镇考核验收,214个村通过市级以上生态村考核验收。18个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全部通过109项全指标水质监测,监测结果均达到二类水标准;城区大气可吸入微粒年日均值、二氧化硫日均值、二氧化氮日均值均符合二级标准;全面整治矿产业,对铅锌业实行“休克疗法”,工业生产逐步由重工业向轻工业、资源经济向生态经济转型。

  专栏1:“十二五”规划纲要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分类

序号

指 标 名 称

2010年

规划目标

实现情况

2015年

年均增长或提高(%)

2015年

年均增长或提高(%)

1

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99.95

210

12以上

188.09

12.3

2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万元)

2.75

4.5

11以上

5.3

14.0

3

公共财政总收入(亿元)

6.19

13

15

10.09

10.3

22

4

地方公共财政收入(亿元)

3.52

8

18

7.34

15.9

5

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65.77

180

18

192.54

24.0

6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21.7

42

16

40.14

15.1

7

外贸出口总额(亿美元)

0.4255

0.685

10

1.7675

33.0

8

实际利用外资(亿美元、验资口径)

0.1009

0.3

0.1537

9

三次产业增加值比重(%)

31.4:

38.6

:30

20∶45∶35

25.3∶43.4∶31.3

10

城镇化率(%)

36.8

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

46

11

年末总人口(万人)

35.2

35.3

7.5‰以内

35.5

0.2

12

城镇登记失业率(%)

2.74

3.5以内

2.24

13

城镇新增就业人数(万人)

0.33

五年累计1.25

〔1.3〕

14

城镇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万人)

2.45

3.0

4

3.05

4.5

15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15787

26600

11

26498

11.9

16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12000

11

13213

10.6

17

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

100

100

99

18

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率(%)

60

90

90

19

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万套)

0.11

完成市下达任务

0.52

30.4

20

每千人医疗机构床位数(张)

2.9

3.2

3.95

6.4

21

每千人医生数(人)

1

1.5

1.5

8.4

22

财政教育支出占财政一般预算支出比重(%)

19

21

0.4

28

8 

23

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

97

98

98.1

24

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11

13.3

0.46年

13.78

0.55 

25

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

85

90

1

94.2

2.1

26

研究与实验发展经费支出占GDP比重(%)

0.2

0.7

0.1

0.3

0.09 

27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2.6

5

0.48

4.7

0.46 

28

耕地保有量(万亩)

42.05

42.3

42.3

29

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

7

7.5

0.1

7.5

0.1

30

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

 

完成市下达任务

完成市下达任务

31

单位GDP能源消耗降低(%)

 

完成市下达任务

完成市下达任务

32

主要污染物排放减少(%)

 

完成市下达任务

完成市下达任务

33

森林蓄积量(亿立方米)

0.16

0.18

0.62

0.21

5.6

34

森林覆盖率(%)

72.8

73.1

73.6

  注“〔〕”为五年累计数。

  (二)发展环境。“十三五”时期,国内外宏观环境将继续发生深刻变化,经济社会发展呈现新的阶段性特征,机遇和挑战相互交织,但形势总体上利大于弊。

  1.发展机遇:中国经济进一步开放。近几年中国进一步融入全球,参与并部分主导国际事务。2010年中国成为第二大经济体、2013年成为全球第一的货物出口国家、2014年成为全球第一的吸引外资国家,中国的经济实力和国际地位不断提高。2014年APEC期间中国提出建设“亚太自贸区”战略和成立400亿美元的丝路基金,2015年成立“亚投行”并完成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谈判和RECP谈判,2016年中国主导G20会议,等等,中国积极参与国际经济治理,逐步在国际舞台上发出自己的声音。提出“一带一路”战略,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得到周边国家的大力支持;推进中国高铁、先进制造业、高端装备“走出去”,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等等,这些战略对未来五年中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国际外部环境。

  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步伐加快。当前3D打印、大数据、云计算和物联网等新技术显出不穷,特别是与传统产业的深入融合与创新,正在引发影响深远的产业变革,形成全新的生产方式、商业模式,一些新的产业业态初现端倪,通过扶持、培育有望成为未来五年的主导产业。特别是当前“互联网+”、中国版的“工业4.0”—中国制造2025,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对尤溪的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提供新的机遇,站在互联网的风口上,尤溪的经济有望“飞”起来。通过“互联网+”来发展“智慧农业”和智能制造,对尤溪产业转型升级都大有益处。

  中央对福建的支持“给力”。中央出台了支持福建省进一步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加快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和赣闽粤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等一系列政策,确立福建作为全国第二批自贸区建设试点、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对我省融入国际市场、加强与台湾和东盟的合作都提供了重要机遇,将对未来五年福建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习马会”后,两岸和平发展的形势向好。尤溪要抓住国家支持福建加快发展的有利时机,用足用好用活中央支持福建的一系列政策,更加积极主动作为。

  各级政府支持尤溪的政策效应叠加。我县列入《赣闽粤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规划》,被列为全国林地“占补平衡”试点县、国家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县、全省农产品主产区、“洋中镇级小城市建设”、“中国革基布名城”、全国商品粮基地县、全国十大生态产茶县等,并取消GDP考核,这些政策相互叠加,形成我县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强劲动力。并且,生态优势和区位优势凸显。南方林区生态文明建设综合配套改革上升为国家战略,将有利于我县充分发挥生态、资源和文化等方面比较优势,建设省会城市“后花园”和休闲度假胜地。加之高铁、高速公路以及三明机场的开通,形成了立体便捷交通网络,使尤溪融入沿海经济圈。

  2.面临挑战:全球经济放缓还将持续。经过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发达国家开始“去杠杆化”,促进实体经济的回归,美国通过“再工业化”战略聚焦先进制造业以及实施3轮的货币量化宽松政策,至2014年底美国经济恢复到近6年的最好水平,美元复苏成为强势货币,美国经济“一枝独秀”。但世界经济复苏基础并不稳固,欧洲深陷主权债务危机和“难民潮”,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和地缘政治动荡仍将持续。由于世界经济仍不景气,各国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贸易摩擦有可能会进一步加剧,出口将放缓,进入低速增长或负增长的“新常态”。同时,发达国家推行的“再工业化”政策,会使部分产业回流发达国家或进一步转移到东南亚经济更落后的国家,中国企业亦面临东南亚更低劳动力成本的国家的竞争。国际资本从中国流出,进一步跨国转移将成为可能。而且,各国为了刺激经济,争相推出货币量化宽松政策,大打“货币战争”,争相货币贬值,刚通过的TPP协议,弱化了中国产品的出口竞争力,外需扩展空间受到进一步挤压,依靠外需拉动经济增长面临新的挑战。

      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最近几年,在全球金融危机引发的世界性经济放缓大背景下,受国际市场需求萎缩的影响,中国的出口越来越困难。发达国家“再工业化”政策的推行,吸引海外制造业回归母国,对中国经济的增长形成竞争与挑战。而且劳动力、土地、资源等传统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降低,人口红利逐步弱化,人口老龄化提前到来,劳动力成本持续上升,经济增速从原先的10%以上降到目前的7%左右,“十三五”将低于7%,进入以结构调整为主的“新常态”。与此同时,投资乏力,企业产能过剩、低水平过度竞争、创新能力不足、盈利水平低、缺乏品牌等问题日益突出,部分企业破产或业务放缓,而新的消费热点和经济增长点尚未形成、新的支柱产业尚未有效培育,主导产业、优势产业进入“迷失期”,因此,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寻找新的发展动力十分迫切。

  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未来五年也是矛盾凸显期、改革攻坚期,面临的挑战前所未有。受国内外宏观经济的影响,当前我县的一些主要经济指标出现放缓迹象,经济增长下行压力显现。一些行业企业效益下滑、资金周转困难,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停产、倒闭企业数量增多。随着房地产业发展速度的放缓,地方财政收支缺口愈来愈大。政府负债率逐年提高,风险和隐患加大。同时,外部影响加深。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使得沿海发达地区的“虹吸效应”将更加明显。随着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实施,我县被列入限制开发区域,又是全省23个农产品主产区之一,发展工业的难度加大。

  发展转型迫在眉睫。转变发展方式对节能减排与环境保护的要求越来越高,我县加快发展、建设先进制造业新兴基地面临节能减排目标的瓶颈制约。当前突出问题是一产比重较高,在二产持续较快增长的同时,第三产业受结构、规模的影响,虽然增速在加快,但三产比重难以提升。2011年至2013年,第二产业发展速度远远高于第三产业发展速度,其中2011年高18.7个百分点,2012年高18.3个百分点,2013年高9.0个百分点,仅2014年第三产业发展速度高于第二产业发展速度0.9个百分点,导致第二产业总量不断扩张,在调优第一产业比重的同时,第三产业比重提升空间受阻,2014年三产比重比“十一五”期末下滑1.6个百分点。因此,加快发展方式转变面临新的要求,经济结构调整任重道远。

  总的来看,虽然世界经济处于深度调整之中,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发展中深层次矛盾凸显,但是,我县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随着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持续推进和改革红利不断释放,我县的发展前景依然广阔。我们要主动认识、适应、引领新常态,切实增强紧迫感、危机感和责任感,抢抓重大历史机遇,积极应对各种挑战,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促进尤溪发展再上新台阶。

  (三) 指导方针

  今后五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要保持战略定力,把握发展原则,明确“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方针和基本要求。

  1. 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对福建工作的重要指示,坚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着力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按照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牢牢把握中央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和福建加快发展的重大机遇,突出“念好发展经、画好山水画”工作主题,围绕打造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海西绿色产业先行区、海内外朱子文化融合区、省会中心城市后花园,以保持经济稳定较快增长为目标,以转型升级为主线,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加快形成引领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再上一个新台阶,努力为建设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新福建作出新贡献。

  2.基本要求:

  ——坚持转型升级,创新发展。主动认识、适应、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创造上,把战略重点和主要抓手放在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上,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用创新的方式和手段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推动产业结构迈向中高端,打造尤溪产业升级版。

  ——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发展。正确处理稳增长与调结构、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城乡与区域、发展与环保等重大关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城乡区域发展相协调、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不断增强发展的整体性和协调性。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深入推进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县建设,推行绿色循环低碳生产方式,倡导节约健康环保文明生活方式,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打造山清水秀、美丽生态、宜居宜业的优美尤溪,加快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发展。以更大的智慧、更强的力度、更快的步伐深化各领域改革,理顺发展的体制机制,进一步激发发展活力。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坚持内外需协调、进出口均衡、引进来与走出去并重、引资与引技引智并举,对内开放与对外开放相互促进,全面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

  ——坚持以人为本,共享发展。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努力营造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浓厚氛围。提升社会综合治理水平,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普惠化,推动社会事业全面进步,让人民群众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的获得感。

  3.定位:

  ——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以现代产业发展理念为指导,以新型农民为主体,以现代科学技术和物质装备为支撑,鼓励示范区积极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努力为现代农业建设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

  ——海西绿色产业先行区。发挥海外乡亲、侨胞的作用,主动与“海丝”沿线国家和地区对接,以拓展纺织、矿产、林产等环保绿色产业链为目标。加强投资管理体制、贸易监管、金融服务等方面创新,力争在投资、贸易、基础设施、技术、文化交流、交易市场、互动平台等领域取得合作走在前面。

  ——海内外朱子文化融合区。把朱子文化作为我县加强文化建设的“第一品牌”和“重要抓手”,从建设“美丽尤溪”中的高屋建瓴思维与战略,打造“朱子文化”品牌,提升朱子文化在国际国内的影响力,把尤溪建成最具特色、最具影响的闽台朱子文化融合区。

  ——西中心城市后花园。依靠旅游载体作用,充分发挥朱子文化、源头活水、优美生态、清新空气、民俗古村、绿色食材、湖光山色、七彩梯田、秀峰幽谷等资源特色,提高服务水平,打好朱子牌、生态牌、闽中牌、民俗牌和文化牌,主推休闲游、度假游、养生游,成为福州、厦门、泉州等城市客源“5+2”休闲模式的旅游胜地、副食品供应基地。

  4.主要目标

  力争到2020年,全县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城乡居民收入、生态环境等指标优于全市平均水平,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

  ——综合实力明显提升。经济保持稳定较快,高于全省全市平均水平增长,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5%左右,力争到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达296亿元,城乡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突破4万元、2万元,在“十三五”时期内,提前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主要经济指标平衡协调,经济结构更加优化,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发展,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成长,发展质量效益明显增强。

  ——城乡发展更加协调。进一步拓展城区构架,不断加强辐射带动作用,有序推进洋中“小城市”建设,加快推进乡镇和美丽乡村建设步伐,进一步改善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使城乡一体化迈上新台阶,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1%左右。

  ——改革开放全面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新突破,若干领域走在全市、全省乃至全国前列。不断拓展对内对外开放的广度深度,不断提升利用外资和出口贸易规模效益。加强尤台文化交流、经贸合作,进一步发挥朱子文化品牌作用。

  ——创新创业活力增强。进一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持续提升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基本建立有利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制度环境和政策体系,新技术、新产业、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不断涌现,发展动力加快转换,到2020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10%左右。

  ——生态优势更加凸显。不断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大幅提升资源能源利用效率、污染防治能力,进一步推广绿色循环低碳生产方式和节约健康环保文明生活方式,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生态环境质量继续保持全省领先,森林覆盖率保持在73.5%以上。

  ——人民生活持续改善。实现现行标准下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升。人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文化产业加快发展,民主法制更加健全,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专栏2:“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

指 标 名 称

2015年

2020年

目标

年均增长(%)

指标

属性

1

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188.09

296

9.5

预期性

2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万元)

5.3

7.69

9以上

预期性

3

公共财政总收入(亿元)

10.09

11.7

3

预期性

4

地方公共财政收入(亿元)

7.34

8.51

3

预期性

5

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192.54

420

16.9

预期性

6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40.14

64.65

10

预期性

7

外贸进出口总额(亿美元)

1.77

2.85

10

预期性

8

实际利用外资验资口径(亿美元)

0.1537

0.25

10

预期性

9

三次产业增加值比重(%)

25.3∶43.4∶31.3

18:45:37

预期性

10

服务业增加值比重(%)

31.3

37

〔5.7〕

预期性

11

城镇化率(%)

46

51

〔5.0〕

预期性

12

互联网普及率(%)

22

25.6

〔3.6〕

预期性

保障

13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26498

43654

10.5

预期性

14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13213

22770

11.5

预期性

15

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18132

30691

11.1

预期性

16

城镇登记失业率(%)

2.24

3.5以内

预期性

17

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13.78

14

0.4

预期性

18

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万套)

0.52

完成市下达任务

约束性

19

农村安全饮用水普及率(%)

98.6

100

〔1.4〕

约束性

20

年末总人口(万人)

35.5

38.43

16‰

约束性

科技创新

21

科技进步贡献率(%)

 

50

 

预期性

22

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

0.3

0.8

〔0.5〕

预期性

生态文明

23

耕地保有量(万亩)

42.3

42.3

持平

约束性

24

万元GDP用水量(立方米)

 

比2015年下降20%

约束性

25

单位GDP能源消耗降低(%)

〔19〕

控制在市下达

指标内

约束性

26

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

〔20〕

控制在市下达

指标内

约束性

27

森林蓄积量(亿立方米)

0.21

0.23

1.8

约束性

28

森林覆盖率(%)

73.6

73.7

〔0.1〕

约束性

29

森林生态服务价值(万亿元)

0.17

0.17

持平

约束性

30

城市空气质量达到国家标准比例(%)

100

100

持平

约束性

31

主要流域Ⅰ~Ⅲ水质比例(%)

98

100

〔2〕

约束性

  注“〔〕”为五年累计数。

  二、加快转型升级,构建现代产业支撑体系

  按照一产接“二”连“三”、二产转型升级、三产创新业态的产业发展思路,加快构建以现代农业为基础,以纺织、矿产、林产为支柱产业,以旅游、电子商务为主导产业,发展新能源、食品加工、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及生物医药新兴产业。努力使尤溪经济实现从粗放型经济向集约型经济、从数量型经济向质量型经济、从生产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型。

  (一)突出主体功能区定位,做第一产业

  以被福建省划定为农产品主产区为契机,坚持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用现代工业理念谋划农业发展,打造智慧农业、精致农业、高效农业、创意农业,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综合竞争力。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为载体,以科技创新为动力,稳步发展粮食生产,大力发展优势特色产业,推进农业产业化、集约化、标准化生产,着力构建产业布局、经营管理、设施装备、科技创新和质量安全“五大体系”,努力建设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力争到2020年,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年比增2.5%左右。

  1.加快发展特色农业。持续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发展优质高效生态农业,形成以优质水稻和果、茶、菌、油料等为重点的绿色食品主产区,推进水稻育种基地、金柑特色产业基地、油茶集中产区、茶叶专业批发市场建设及林下经济发展。着力推进金柑、食用菌、绿竹、茶叶、水稻、油茶等优势产业规模化,推动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基地建设,无公害农产品(含蔬菜)、花卉等种植基地化,农业观光、农产品加工品牌化。加强食品深加工,着力推进沈郎食用油茶粕深加工、海亮有机食品、祥云生物银耳饮料、熟客食品酱腌菜、佳乐多蜜饯、光华百斯特肉制品等项目建设,延伸产业链,建立具有尤溪特色的绿色食品深加工产业基地。做好“中国金柑之乡”、“中国竹子之乡”、“中国绿竹之乡”“中国油茶之乡”等品牌和食品QS认证及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的宣传、推介及应用工作,扩大市场份额,提高产品附加值。

  2.着力培育现代农业。以发展工业的理念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农业生产工厂化、园区化。重点推进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和省级农民创业园建设。通过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实现科研项目、成果优先在园区研究、示范和应用。加强农业与第三产业融合发展,将生态观光旅游与山地生态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以特色农林产品、特色食物、特色餐饮文化,为游客提供休闲度假、住宿、餐饮、农事体验服务。

  3.强力打造“智慧农业”。加强农田水利、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快自动化、智能化技术设备的引进应用,推进主要农作物全程托管或主要环节托管,提高农产品关键环节机械化程度。运用云服务、物联网等先进技术,建设由智能自动化控制系统、质量追溯系统、远程信息服务综合展现系统三部分组成的全县智慧农业综合管理平台,强力打造“数字农业”、智慧农业。创新农产品流通体系,以“互联网+农业”打造农村电商营销网络,利用福建“村淘”第一县品牌效应,实现线上线下销售互动,打造“一产接二产连三产”的样板。加强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肥料、新农药、新机具的推广,对特色农产品实行产地准出管理,推进农产品生产品牌化、标准化。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体系。

  4.完善农业经营体系。大力培育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规模经营和社会化服务,推广“公司+合作社+家庭农场”的生产模式,加强“农超对接”,提高农业的社会化程度。增强集体组织服务功能,培育专业合作社、行业协会等农民新型合作组织,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在依法自愿有偿和加强服务基础上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推进农业由分散经营向适度规模经营转变。鼓励各类社会资本参与发展现代农业,扶持和引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鼓励龙头企业与农民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农民开展产业化经营,实现合理分工、共生共赢。

  5.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落实强农惠农政策,确保农民收入不断增长,力争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接近城镇居民。鼓励农民优化种养结构,发展订单农业、合同农业,完善农产品价格机制,提高农业生产经营效益,增加生产性收入;充分发挥农业生态优势,拓展延伸农业生态、文化、旅游和休闲功能,大力发展农村服务业,增加经营性收入;保障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收益,努力增加财产性收入;统筹涉农投资和项目安排,引导更多的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向“三农”,完善利益补偿、风险补助、价格支持政策措施,增加转移性收入。推进农业劳动力向新型职业农民转型,鼓励农民外出务工经商和转移就业,引导帮助农民提高职业技能,发展非农产业,多渠道增加收入。

  (二)推动新型工业化,提升第二产业

  按照“做优平台、做长链条、做大总量、做强产业”的要求,以市场为导向,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实施技术革新和品牌打造“双轮驱动”,抓龙头、铸链条、促集聚,形成专业化分工、产业链配套、企业群集聚,做到“速度与效益相统一,节能与环保相并重,上游与下游产业配套”,建成纺织、矿产、林产等支柱产业。到2020年,全县工业总产值实现500亿元,年递增10 %以上,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460亿元,年递增10 %以上,扶持培育2-3家上市公司。

  1.做长链条,增强支柱产业质量和效益。以体制机制创新引领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一是做大纺织业。出台鼓励举措,对纺织企业新产品开发、新技术与新设备引进、人才引进等进行专项扶持,提高传统产业的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做响中国革基布名城品牌,促使纺织产业向龙头集聚、链条延长、产品高端化方向发展,形成“纺纱-织布-染整-服装(涂层)”、“聚合切片-大化纤长丝-经编服装面料-染整-高档面料”产业链,实现纺织业的逆势走强。至2020年,力争纺织产业总产值突破300亿元。二是整合矿产业。依托福建金东矿业股份有限公司扩建“年产15万吨锌冶炼”项目,建设铅锌产业循环经济示范园。加强与省能源集团的合作,尽快启动剑溪煤矿建设。矿产开发要以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为原则,打造矿洞旅游景点,实现二产向三产转移,积极引进锌蓄电池企业,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形成环保、安全、可持续发展的格局。至2020年,力争矿产业总产值突破20亿元。三是延伸林产业。依托科技进步,重点促进林产企业加工终端产品,加快推进木业改造传统技术和生产工艺,着手引进重组竹材产品、自动控温技术生产竹碳产品生产企业,重点培育瑞森、佳艺等竹木创意企业,融入朱子等文化元素,提高附加值。大力实施松油醇深度加工系列产品及日用化工生产项目。至2020年,力争林产业总产值突破80亿元。

  2.激活存量,实现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认真实施《中国制造2025》行动计划、进一步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智能制造九条”和“双创十条”等文件的政策措施,坚持创新驱动、智能转型、强化基础、绿色发展,推动 “互联网+制造业”融合发展,促进企业生产组织方式创新,推动传统产业“机器换工”;促进制造业服务化,实现价值链向“微笑曲线”两端攀升;提升质量品牌,突破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淘汰落后产能和简单粗放加工,向3.0、4.0方向发展。一是广范围改造存量,要以先进技术工艺和装备为支撑,以信息化应用为手段,突出抓好纺织、林产、矿产等传统产业的新一轮技术改造,纺织业重点发展功能性纤维、高端面料、高性能产业用纺织品等,抓好德为、鑫森、顺源、隆源、华泰、鸿日等技改扩建项目的建成投产;林产业重点鼓励企业在生产工艺、生产自动化等方面技术改造,抓好百营木业、榕森木业等项目的建设;矿产业重点以铅锌行业综合整治为突破口,抓好金东矿业龙头企业的整治、整合。二是全方位智能制造,要紧抓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机遇,重点抓好德为、鑫森、隆源、百营、金东、海翔、福磁等33家智能制造骨干企业的示范效应,推进以装备升级为载体的技术创新、工艺创新和管理创新,实现由“制造”向“智造”转变;全面开展以“机器换工”为核心的智能化、数控化生产线改造,促进智能制造发展,围绕“尤溪县<中国制造2025>行动方案”,突出抓好德为聚纤、鑫森合纤、隆源纺织等115个重点项目投资建设,力争每年实施建设项目70项,完成投资100亿元以上。三是优化转型升级的新环境,落实智能制造、转型升级、双创等政策,争取上级资金支持。开展“扶助小微企业”和“优环境、优服务,助力创业创新”两个专项行动,鼓励各类融资租赁公司对“机器换工”、“数控一代”等企业集中开展智能装备融资租赁业务;支持成长性企业在“新三板”和海峡股权交易中心挂牌交易,扩大直接融资规模;通过设立产业股权投资基金,扶持智能制造产业发展,缓解融资难题。建立“校企联合培养”工程,深化与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东华大学、武汉纺织大学等科研院校的合作,引进纺织专业人才。

  3.做大增量,大力推进新兴产业发展。培育新兴产业,促进产业规模化、集聚化。一要高占位做大增量。要优选大项目好项目,围绕机械制造、电子商务、节能环保、清洁能源、食品药品等产业策划生成一批技术先进、带动性强的重大项目,强化民企对接,力争每年策划项目15个、签约合同投资额50亿元以上;围绕省属企业市场布点、产业链延伸配套以及省属企业投资方向策划项目,力争每年策划项目5个、签约项目2个以上。二要发展五大新兴产业。新能源:主要有锌蓄电池、汤川风电、光伏发电、海西天然气管网等;食品加工:主要有原色纯香、亿源、佳乐多等;新材料:德为差别化和博大、乐友管业等;节能环保:主要有田伯、中节能等;生物及生物医药:主要有瑞雪生物化妆品、叶之霖生物技术、仙锦药业等。

  4.升级扩容,提升产业发展平台。打造特色产业园,把城西园、城南园规划建设成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和培育特色优势产业的生态园,将洋中园纳入尤溪经济开发区总体布局,扩大园区管理权限,努力实现“一站式办公”,对进入园区的重大招商引资项目实行“保姆式”服务,积极为企业出谋划策,为企业解决问题。

  按照“建设一个园区就是建设一个城市”的理念,加快园区供水、供电、供气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尽快完成连接县城的快速公路,缩小与主城区的距离。抓好生活区住房建设,建设好中小学、医院和相关生活性服务业及配套设施建设。积极引入园区运营商、园区服务商,参与园区管理。适时发展2.5产业园,大力发展工业设计、融资租赁等生产性服务业,为制造业做加法。

  城西园要以轻纺、食品加工为主导产业。要引导现有企业进行技术改造,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产量和质量,要培育产品品牌,向价值链的高端攀升。要坚持龙头带动,完善纺织产业链,重点推动隆源纺织多品种纤维混纺纱、顺源高品质纱线、鸿日针纺布、华泰布业和正泉布业弹力布等项目建设;引导上下游企业集聚,推动上下游产业链协作发展。

  城南园规划建设以轻纺高新、高端装备机械、光电高新为主导产业,打造集产业研发、科技孵化、总部经济、楼宇经济、工业旅游等为一体的高新产业园。轻纺高新产业要加快推进德为聚纤、德坤织染、鑫森合纤科技等特大项目建设,引进与其相配套的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加速染整企业申报立项开工建设步伐。重点发展高端装备机械产业和光电高新产业,以通耐合金、晟荣机械等大型企业为龙头,吸引福州、泉州、厦门等沿海企业的产业转移,推动尤溪机械、光电企业集聚入园。

  (三)培育新型业态,做大第三产业

  坚持产业化、市场化、社会化方向,拓宽领域、扩大规模、优化结构、增强功能、规范市场,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繁荣发展生活性服务业,稳步发展民生服务业,提高现代服务业在三产中的比重,把旅游和电子商务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产业,使之成为县域经济的新增长点。到2020年,服务业增加值达110亿元以上,占GDP比重37%左右。每年新增重点服务业企业和限上企业5家以上,到2020年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超亿元的6家以上。

  1. 加快发展特色旅游业。到2020年,实现接待游客280万人次,旅游收入达到16亿元,旅游业增加值年均增长30%以上。重点以朱熹诞生地为核心,创建朱熹诞生地、侠天下、桂峰、九阜山、联合梯田五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努力提升朱熹诞生地为国家5A级景区。引进旅游行业龙头企业,一揽子推进景区规划、建设、营销,做好县域旅游总体规划修编工作,重点突破精品景区,专业促销美丽尤溪,促进县域全境旅游快速发展。加强乡土自然风貌和地域文化特色保护,积极创建绿色乡镇和生态示范村。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以“文化+生态+特色村落”为核心,突出各乡村旅游景点的特色,将古银杏林、半山村、北宅园、百桂山庄、百竹园、茶叶园、油茶园、土堡群落等景点串珠成链,形成主题突出、特色鲜明的乡村旅游景点。打造多条精品旅游线路,依托福银高速公路沿线的汤川、洋中、西滨、联合东北旅游带线路,逐步延伸至朱熹诞生地、九阜山等县域中心旅游线路,最后形成涵盖闽湖、台溪茶园、土堡群等全县性精品旅游线路。大力发展智慧旅游、“互联网+旅游”、民宿体验、休闲度假、健康养生、乡村旅游、文化体验等旅游新业态,推动旅游产品向观光休闲度假多元化发展,重点发展休闲农庄旅游项目30个以上,10个市级乡村旅游示范村、5个省级乡村休闲集镇、15个省级乡村旅游特色村。建设旅游集散中心、度假酒店、特色小吃与购物步行街等旅游配套设施,完善旅游六要素,真正建成“我家在景区”的省会中心城市后花园。

  2.大力发展电子商务。抓住尤溪列入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和阿里巴巴“千县万村淘宝计划”落户尤溪的契机,把“万村千乡”农家店建成电子商务的网下店。积极引导尤溪传统产业“触网”,培训一批懂电商、善推广的新型农民,扩大尤溪茶叶、食用菌、金柑等特色农产品在网上销售比例。推动尤溪农产品加工企业融入互联网、创建本地“网络名优特品牌”,在重点行业和优势领域如纺织行业扶持具有示范效应的垂直细分电商平台,引导企业应用网络O2O、B2C营销,培育一批知名网商品牌、互联网骨干企业及电商上市公司,形成电商产业集群,建成省级电子商务产业基地。以阿里巴巴“村淘”项目为龙头,引进更多国内知名电商企业在尤溪集聚,推进电子商务产业园区建设;争取设立跨境电商园,引导企业从事跨境电子商务,开拓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加大电子商务创业培训力度,鼓励发展“创客空间”,每年安排专项扶持资金,争取更多项目列入国家发改委重点扶持项目的盘子和福建省电商示范企业。力争2020年发展规上电子商务贸易企业10家以上,电子商务交易年均增长保持在20%以上。

  3.优先发展现代物流业。大力发展商贸物流和一级专业市场布局,推进物流园区、农产品交易中心等现代物流设施体系建设,形成闽中商贸物流中心的重要支撑,打造“尤溪物流总部经济”。到2020年,实现物流业增加值超过16亿元,占GDP的比重超过5%。依托现代综合交通网络,以闽中现代物流园为中心,联动发展福银、厦沙、莆炎高速沿线两翼物资集散次中心,培育电子、家电、建材、农副产品等一批专业物流基地,把尤溪打造成为连接沿海辐射内陆的重要物流枢纽。策划引进更多生产资料、农业物质、产成品、半成品仓储配送、汽车销售4S店等现代大型物流企业入驻尤溪。做强做优闽中现代物流园,形成功能齐全的闽中最大现代物流综合体。提高物流专业化、社会化、规模化水平,推动电子商务与物流业融合发展,提升兄弟物流、火车站物流中心、中仙货运站等物流配送能力,突破物流快递和电商的融合发展,形成电商和物流产业集群,打造区域性快递分拨中心。改革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加强销售组织和信息平台建设,对全县影响大以及价值量高、生产规模相对集中的农产品优先发展冷链物流,加强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4.繁荣发展商贸服务业。加快商贸经营业态、流通方式、组织形式创新,推动形成大型商业综合体、社区便利店等梯次商业格局。大力发展仓储式商场、连锁经营、物流配送、大型购物中心、便利店等新型商贸服务业态,引进知名企业建设大型购物广场,努力建成商贸服务业新增长极。推动各类商贸企业区域性总部落户尤溪,2020年全县要建成商圈 3个,其中,零售额达到 1亿级商圈 2个。加强商业特色街建设,重点在水东新区、县城中心地段建设中央商务区,在水东、三奎以及西城翠云园等片区建设金融、保险服务中心。依托特色农产品、旅游资源,培育壮大特色农副产品专业市场,抓紧建设茶叶、食用菌、佛手瓜、笋竹等专业市场,以提高尤溪农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通过政府提供补贴对县城中心区老旧楼宇进行大修改造,对楼宇外立面、功能、结构、停车场进行改造更新,让老旧商务楼宇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建设“宋城”一条街和尤溪小吃一条街。注重通过创新供给激活消费需求,出台相关激励措施,大力实施养老健康、信息、住房、旅游、节能环保、教育文化体育等6大领域消费工程,使其成为拉动消费的新增长点。主动承接沿海的养老、休闲、教育、卫生等功能疏解,把沿海的服务需求变成尤溪的服务产业,做大尤溪的第三产业。

  5.培育推广“互联网+”产业。加快三网融合、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等相关产业发展,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尤溪要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找准机会,切入新一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智能终端、物联网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加快推进实施“宽带尤溪”战略和“宽带乡村”工程。增强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互联网+”在服务业领域的应用,扩大信息消费空间,培育信息服务创新企业,建设集数字化、网络化、可视化、智能化为一体的智慧城市。以物联网等为技术基础,整合、开发新的生产模式和商业模式,利用物联网推动企业智能化生产,并推广到居家安防、政府服务、城市管理、交通监控、物流配送等领域。前瞻性预测创新驱动的突破口和战略支点,加快建设云计算创新成长型基地,重点培育发展云计算数据中心应用服务,积极培育大数据处理、节能环保、教育培训、智能物流产业等新的经济增长点。

  6. 积极稳妥发展房地产业。稳定增加商品住房供应,大力发展二手房市场和住房租赁市场,推进住房供应主体多元化。建立县级财政保障性住房稳定投入机制,扩大保障性住房有效供给。扩大住房公积金制度覆盖面,加强住房公积金资金和信息安全监管。加强保障性住房管理,严格准入和退出制度。编制城市住房发展规划,确定住房建设总量、结构和布局。实行差别化的住房税收、信贷政策,加大市场监管力度,支持合理自住需求,抑制投资投机性购房需求。主动应对城镇化带来的空间、产业和人口的集聚趋势,增加普通住房和非住宅的旅游、商务、休闲等项目用地,保持适度的房地产投资规模和速度,适时推出房贷“公转商”业务,稳定有效供给;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加快以棚户区改造为重点的安居工程建设,到2020年,城镇保障性住房常住人口覆盖率达25%以上。加快埔头工业区搬迁改造,实施“退二进三”,有序推进旧住宅小区综合整治、危旧住房和非成套住房改造;实施水南片区棚户区改造行动计划,到2020年全面完成棚户区改造任务。通过廉租房、公租房、租赁补贴等多种形式改善农业转移人口居住条件,逐步把进城落户农民完全纳入城镇住房保障体系。鼓励探索园区企业出资、园区管理机构组织代建,按企业投资比例分配的公共租赁住房投资模式。

  7. 创新推进金融服务业。推进信贷产品创新,积极开发信贷业务新品种,加大对小微企业、“三农”的支持力度,力争每年新增贷款达15%以上;加快地方金融创新发展,支持尤溪农村信用社上市融资,支持做大做强村镇银行,鼓励到基层设立网点,引导民间资本参股设立本土金融机构。进一步完善征信体系建设,依法打击各类非法金融活动,维持良好的金融秩序。强化政府对金融工作的统筹和领导,加强同业协会的规范自律,防范化解金融风险。

  三、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增强发展内生动力

  以创新基础能力建设为重点,瞄准产业技术瓶颈、民生重大需求、可持续发展难题,重点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和共性技术,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强化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完善创新创业生态环境,激发全社会创造活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打造创新驱动的强劲发展动力。

  (一)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坚持创新驱动、智能转型、强化基础、绿色发展,推动“互联网+制造业”融合发展,促进企业生产组织方式创新,推动纺织、食品、机械等传统制造业“机器换工”;引进国内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大型企业在我县设立研发机构。对接省虚拟研究院,加快转化高新技术、智能制造等项目成果;依托福建省机械科学研究院、福建省机械工业联合会、中国汽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及相关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技术支撑,联合创新,不断开发新产品。强化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引导创新资源、创新人才向企业集聚,培育一批科技型、高新技术型和创新型企业。深化产学研协同创新,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构建创新利益共同体,通过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形式,共同开展共性技术攻关。

  (二)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用大众创业增添经济发展新动能,以创业辅导、技术服务、品牌创建为突破口,助推民营经济、中小微企业实施创新驱动。以创建国家级创业型城市为动力,完善创业政策体系,将创业培训与项目开发、专家指导、小额贷款、政策扶持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实施“订单式”服务,帮助创业者解决困难和问题。每年新增创业辅导基地1个,县财政每年支持高层次人才创业项目10个。建设县级服务示范平台,扩大服务范围,创新服务模式,鼓励大学生返乡创业,加大创业项目扶持,提供创业辅导服务。出台促进“创客”发展的规划及政策,布点尤溪“创客空间”,为青年创新创业者打造更好的创新创业环境。

  (三)健全激励创新的体制机制

  支持企业为主承担各类科技计划项目,建立主要由市场决定技术创新项目和经费分配、成果评价和成果转化与推广的新机制。设立科技创新引导基金,建立从实验研究、中试到生产全过程的科技创新融资模式,促进创新成果资本化、产业化。完善科技创新激励机制,推动企业实行科技创新股权和分红激励机制。完善科技资源开放共享机制,充分利用科研机构和企业开放共享其自有科研设施,促进利用财政资金购置科学仪器向社会开放。实施专利提升计划,健全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机制。支持创新产品推广应用,在政府采购中加大对中小微科技型企业的支持力度。

  (四)强化创新人才培养

  深化实施“海纳百川”高端人才聚集计划,坚持引进急需紧缺人才与用好本土人才并重,通过引进一批高层次人才、扶持一批领军人才、激励一批优秀人才,打造闽中人才聚集区。充分发挥博士工作站、硕士工作站、创新实践基地聚才育才作用,培养一批科研团队和技术人才。推进尤溪职业中专学校创新办学模式,支持开展现代学徒制职业教育。加强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开发利用农村人才资源。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充分发挥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重要作用,引导鼓励用人主体在人才流动、使用、评价、激励等方面大胆探索创新,吸引和留住更多优秀人才在我县创业就业。

  四、深化交流合作,增创对外开放新优势

  积极融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和福建自贸区建设,进一步深化闽台交流合作,密切与周边地区合作,打造对外开放升级版。

  (一)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坚持“走出去”、“引进来”相结合,全面提升对外开放的水平。加强经贸出口合作,调整出口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竹木制品出口,继续保持竹木制品在我县的出口龙头大户和主力军作用,努力提高自主品牌、核心技术和高附加值的产品出口比重,扩大机电、高新技术产品、农产品等新产品出口比重,提高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能力。围绕我县已形成的产业,利用其品牌、技术等方面优势,采用园区集中式推介、产业链招商等方式,有针对性地引进龙头企业,完善产业链条,集聚相关企业,扩大产业规模。增加机械制造、商贸物流、休闲旅游等领域及物联网等高新技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利用外资力度。盯住央企、跨国公司和国内民营大企业投资方向,抓好“三维”对接工作,积极参加省、市组织的招商推介活动,用好“6.18”、“9•8”等招商平台,对外和对内招商并举,突出产业链招商、定向招商、以商招商,广泛承接沿海发达地区经济辐射和产业转移项目,争取引进一批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带动效应强的大项目落户尤溪。重点加强对港澳、台湾的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吸引东盟国家的企业投资。加强招商“选资”,提高引资的经济效益,切实提高利用外资质量。鼓励现有外资企业增资扩产,延伸产业配套项目,吸引与其相关联的上下游企业来尤溪投资,实现“以外引外”。进一步优化投资软、硬环境,创新外商投资管理体制,推进外商投资企业审批便利化,切实为外商提供优质服务,形成有吸引力、有亲和力、有创造力、有生产力的营商环境。

  (二)转变外贸增长方式。落实好省里出台的促进外贸稳定增长措施,鼓励企业接大单、接长单,防范和应对外贸摩擦。进一步转变外贸增长方式,鼓励现有外向型企业技术升级和高端延展,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培育品牌,向高技术、高附加值的价值链高端攀升,培育出口新优势,带动尤溪外贸出口从数量型增长向质量型增长的转变。推进市场多元化,鼓励外贸企业在扩大对欧美等传统市场出口的同时,积极开拓东盟、南美、非洲等新兴市场。精心组织企业参加广交会、东盟博览会等一批境内外展会,形成投资贸易相互促进的良好态势。充分利用香港、澳门国际资源优势,加强在金融、贸易、科技、文化、旅游等交流合作。推进外贸模式改革,由线下传统外贸模式转向线上线下交易融合发展模式,大力发展跨境电子商务,引导企业用好电商平台,展销尤溪地方特色产品。壮大外贸主体,支持洁梅、红树林、长盛、百营等重点出口企业做大做强,帮助未获权企业申办进出口经营权,引导有进出口资质而无实绩企业开展对外贸易;动员华姿服饰、普利制衣、闽泰鞋业等出口企业由原来委托代理出口转自营出口,扩大出口总额。充分利用国家扩大进口优惠政策,鼓励企业扩大先进技术、关键装备、关键零部件和重要资源进口。进一步降低物流成本,加强与海关沟通,争取早日设立公共保税仓库,提高通关效率。

  (三)主动对接“两区”建设。主动对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和福建自贸区建设,推动实施互联互通基础设施、重大合作平台项目,争取促进投资贸易便利化政策在我县复制推广。扩大同“海丝”沿线国家的合作,积极吸引东盟国家的企业投资。将沿海港口的功能延伸到尤溪,采取海铁联运方式,构建连接沿海与中西部的重要枢纽和物资集散地。充分把握福建自贸区对周边地区的服务、辐射和带动作用,加强与福建三个自贸片区的协作,争取福建自贸区溢出的制造业、服务业等项目到尤溪落地生根,在福州自贸园区开设尤溪特色产业O2O体验馆,构建区域分工产业体系。扩大同“海丝”沿线国家的合作,以产业、园区、特产等多面招商“引进来”,重点引入产业关联度高、高附加值的大型外资企业。推动尤溪优势企业“走出去”,鼓励与扶持有实力的民营企业到境外办厂,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行产业、技术与经贸合作,引导劳动力密集型的企业向沿线发展中国家转移,参与“一带一路”沿线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对外承包工程与劳务合作,推动纺织服装、林产、矿产、农产品、食品等特色优势产品出口“一带一路”国家,努力做到经贸、文化、交流并行。

  (四)深化闽台交流合作。把握两岸关系发展新变化,以共建平台、共创品牌、共拓市场为重点,促进闽台在经济、文化、社会深度合作。利用朱子文化加强对台沟通联系,推进两岸同歌(同唱朱子之歌)、两岸同祭(同祭朱子诞生)、两岸同习(同习朱子文化)、两岸同游(同游朱子之路)、两岸同结(同结友好乡镇、学校),借鉴台湾农业的发展经验,发展设施农业、精致农业,引入台湾企业在茶叶、食用菌、农产品加工、乡村旅游等方面进行深度对接。落实对台交流合作新要求新政策,择机在尤溪建立台湾农民创业园或专业的工业园区,谋划承接台湾精致高效农业、旅游会展等产业转移。

  (五)密切与周边地区合作。实施民资“回归工程”,密切与异地尤溪商会联系,通过网站、电话沟通等形式积极在会员企业、异地商会中宣传回归优惠政策,组织并服务好异地商会等团体或个人回乡考察项目工作。创新乡贤回乡投资创业等引资引智机制。加强与福州、南平等周边地区合作,打通连接周边的交通通道,合理布局产业转移承接地,探索建立产业、交通、环保等领域的协调机制,推动一批“飞地工业园”和产业合作项目建设。加强与海西城市群产业合作对接,尤其是加强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的合作。将沿海港口的功能延伸到尤溪,采取海铁联运方式,构建连接沿海与中西部的重要枢纽和物资集散地。

  、完善现代基础设施,强化发展支撑保障

  加快交通、能源、水利、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构建服务完善、跨越发展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一)构建综合交通网。对接“一带一路”战略,畅通内外联系,全面推进综合交通、智慧交通、绿色交通和平安交通,构筑省会连接中部地区的重要大通道。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运输服务和综合运输管理有机统一,进一步建成通道能力充分、网络结构合理、枢纽功能完善、客货运输便捷、管理运营高效的交通运输体系,实现客货运在铁路、高速公路、普通公路、水路联运中的“无缝隙衔接、零距离换乘”。加快农村公路升级改造和网络化建设,逐步提高城乡公共交通服务均等化水平。加快旅游交通建设,优先做好通往九阜山、联合梯田等重点旅游景区道路建设,完善旅游交通标识标牌,开通3条以上开往重点景区旅游公交线路。 围绕高速公路和铁路建设的发展,重点建设好互通路网连接线,发挥两大交通的运行优势,构建乡镇到县城“半小时经济圈”的交通网络。推进厦沙高速、莆炎高速、延平至尤溪高速和横五下村至玉池段、横六中仙至坂面段、纵五西城至新阳段、联三七尺至解建段国省干线建设,延伸台溪至横五线(新洋)段、洋中至横五线(赤墓)段,中仙至华阳道路建设,完成尤溪西、坂面、中仙互通口及厦沙莆炎枢纽互通建设。加快厦沙高速出入口区域重点建设和发展物流仓储基地,保税仓库。免费WLAN网络覆盖高铁站、汽车站、学校、医院、党政办公大楼等区域,实现县城、乡镇、4A级以上景区、高速公路,高铁以及产业集聚区4G通讯网络全覆盖。

  (二)强化电保障。通过220kV城南(林坑)变、110kV兴明二期、宝亭变二期等变电站建设,形成由两座220kV 变电站为电源支撑点的环状保障电网。实施闽江上游防洪工程(二期、三期)、全国中小河流治理重点县、尤溪灌区节水配套改造等防洪排涝工程建设;全力推进汶潭水利枢纽、万里安全生态水系、中小型水库除险加固等水资源安全配置工程,着力加强兴头水库水源地保护、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农村水电增效扩容改造及转型等水生态安全工程建设。

  (三)提升城乡综合承载能力。用特许经营权的方式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公共服务领域,统筹城乡道路、供水、供电、供气、防涝和垃圾处理以及通信等设施建设,突出抓好棚户区改造、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城市绿道慢道和公共、货运、物流、集散停车场建设。在市政建设、交通运输、保障性住房、农林水利、生态建设等基础性、公益性领域,综合运用PPP、BOT、TOT、PFI项目融资模式,减轻政府财政负债,降低社会主体投资风险。升级数字大平台,积极推进智慧交通、智慧旅游、智慧城市云平台、教育信息电子商务、平安尤溪建设。积极推进公益机构通宽带工程,全县各级公共文化服务机构要实现宽带接入互联网,编制尤溪智慧城市发展规划(2016—2020年),拓展和提升“数字尤溪”建设,加速网络化进程和智慧化应用,推进下一代互联网和广播电视网建设,加快三网融合。加快天然气管网和接收站项目建设,实现县城区和重点乡镇通天然气。

  六、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加快构建“三明、沙县、尤溪”一体化的空间发展战略,促进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加快形成分工明确、布局合理、功能互补、错位发展的区域性城市发展格局。重点是推进县城建设,以产业带动、人口集聚、商贸繁荣来吸引人才、集聚人气。拓宽县城主骨架,沿城南、城西两翼延伸,推进新城区建设。提高城乡宜居建设水平,最终形成对福州等沿海人口的反磁力。

  (一)提升城镇化水平和质量

  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带动山区和农村地区向中心城区、中心乡镇有序转移,完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和信息网络,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稳步推进义务教育、就业服务、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卫生、保障性住房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全面推进消费环境更加便利,自然景观和文化特色更加明显,城市人性化、智能化管理更加突出的城镇发展群落。严格城乡土地管理,完善行政管理体制、财税体制、城镇建设融资机制,逐步营造城乡居民有序流动、安居乐业的环境。

  (二)加快发展中心城区

  着重强化县城建设和城市管理,以数据网络中心建设为基础,推动“智慧县城”建设,提升县城承载能力和城市品位,增强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功能。以打造“朱子文化城”为城市规划建设总体目标,以“把城区建成景区、把节点造成景点”和“中心修古城、两头建新城”为理念,推进古城修建和新城开发。

  东城,抓住延平至尤溪高速公路和东城高速互通口的建设契机,以水东新城为依托,建设县长途汽车东站,加快三奎新城、埔头片区、罗坑院片区以及通演片区、半山片区的规划建设,把城南工业园打造成为集产业研发、科技孵化、总部经济、楼宇经济、工业旅游等为一体的高新产业园,形成宜居宜业宜商的东城新城。

  中心城,结合文公书院、朱熹诞生地、公山景区等建设项目,着力打造朱子文化城,适当外迁部分公建设施,配套建设人防工程,梳理城市公共空间,建设城区“一河两岸”滨水绿廊,提高城市景观形象,完善各类旅游服务设施,创建朱熹诞生地5A旅游区,带动旅游产业发展。

  西城,以厦沙高速公路、向莆铁路和西城火车站为依托,加大西城路网建设力度,构建通畅的对外交通网络,加强用地征迁和新村改建工作力度,加快推进宝云园、锦云园、瑞云园、后洋、新联和七尺片区开发,适时启动玉池片区规划建设,促进西城综合发展。

  (三)大力推进特色乡镇

  强化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以福银高速、厦沙高速、尤溪河沿岸为主轴,建设“工”字产业发展带,促进小城镇协调发展。依托福银高速公路,打造洋中、西滨、尤溪口的产业发展带;依托厦沙高速产业发展带,规划建设中仙、坂面、西城,使之成为联接三明与泉州、厦门的黄金经济带;县城近郊梅仙等乡镇加快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突出与县城的衔接融合,为县城向东拓展、人口集聚、产业延伸留下空间。埔头园要主动转型,淘汰落后产能,关停并转一些企业,“退二进三”,引导企业向现代服务业发展,加快土地收储和城市居住生活服务设施开发建设。

  坚持差异化、特色化发展思路,鼓励联合、管前、八字桥、台溪、汤川、溪尾、新阳等乡镇,按照“宜农则农、宜林则林”的原则,发展特色农业和生态旅游。要利用现有金柑、优质稻米、反季节蔬菜、绿竹、油茶等丰富的特色农业资源,以特色农业作为主导产业,走农业产业化发展道路,大规模成片种植,形成区域化布局、产业化经营、规模化发展。

  通过洋中镇、西城镇、坂面镇等省市级小城镇建设,带动全县完善小城镇道路、广场、绿化、路灯、雨水、污水和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建立各具特色的乡镇产业支撑,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培育壮大特色产业和主导产业,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加大政府投入,加快教育、卫生、科技、公共文化、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步伐,积极引导社会资金发展文化体育产业,提高乡镇的品位、层次和承载力。注重经济发展与历史文化保护相结合,搞好环境整治与保护,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新型小城镇。抓好洋中镇省级综合改革发展试点,实施扩权强镇改革,推进金融改革试点镇工作,培育镇级“小城市”。坂面镇要依托厦沙高速公路互通口、闽湖国家水利风景区、纺织工业基础较好等优势,改造提升工业经济,加快发展现代物流。西城镇要利用高铁站和宝云物流园区,重点抓好闽中兄弟现代物流城项目建设,推进和完善“一港一店五大中心”建设,与沙县“三明陆地港”联动,延伸发展保税仓库,壮大电子商务功能,发展跨境电商,吸引企业总部入驻,打造闽中的“物流中转枢纽”。

  (四)全打造美丽乡村

  坚持布局美、环境美、建筑美、生活美“四美”要求,以“点、线、面”为着力点,全力打造美丽乡村,治理规划无序、环境“脏、乱、差”,配套完善村庄各项设施。抓好城关镇下村村、梅仙镇半山村、西城镇后洋村等一批省级美丽乡村建设;打造一批以联合洛梅小区、管前聚福小区、梅仙新城小区和溪尾欣阳小区为代表的省级优秀住宅小区;抓好省级移民环境综合整治示范村尤溪口镇尤墩村和洋中镇桂峰村、联合乡吉木村等10个“市级美丽乡村精品”建设,积极打造20个县级库区美丽家园建设示范村、宜居宜业生态村、美丽和谐精品村,努力形成一村一韵、一村一景的建设格局。

  七、注重绿色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坚持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加快推进南方林区生态文明建设综合配套改革,着力构建生态空间科学开发示范区、生态产业集聚发展先导区、生态文明交流知名平台,促进生态优势转化为现实发展优势。

  (一)全面优化国土空间开发利用。落实国家和省主体功能规划,科学安排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合理确定三类空间比例,严格划定城市开发边界、永久基本农田、生态功能红线。持续推进造林绿化,稳步实现森林覆盖率、蓄积量“双增”目标;建立生态红线管控制度,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和节约集约用地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和环境保护制度。建立生态执法协调联动机制,加大生态环境领域犯罪打击力度。推动重点开发区域加快要素、产业、人口集聚,打造高端产业及要素集聚平台。

  (二)聚焦“低碳经济”模式。支持企业开发绿色产品,推行生态设计。建设绿色工厂,实现原料无害化、生产洁净化、废物资源化。强化绿色监管,推行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制度,开展绿色评价。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重点推进县城区、工业园区等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严格控制城市细微颗粒(PM2.5)等复合污染,确保全县空气质量指数优良天数达到90%以上。强化建筑节能、推进交通运输节能,坚持公交优先、强化商用和民用节能、实施公共机构节能。加快传统企业节能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材料的推广应用,促进节能、节水、节材等,发展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的“低碳经济”模式,加强工业节能,在纺织、矿业、林产加工等行业,推广电机变频技术、锅炉改造等技术,到2020年,每万元GDP能耗控制在市下达指标内。

  (三)全面加强环境综合整治。推进向莆铁路和福银高速、莆炎高速公路沿线两侧、尤溪河和青印溪两岸、206和304省道沿线的村庄整治,扎实推进宜居环境建设。加大财政投入,创新管理机制,实施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推进重点行业废水深度治理,完善园区、城乡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和雨污分流系统,确保流域水环境功能区达标率达95%以上。争取梅仙镇、联合乡、管前镇、新阳镇、八字桥乡和台溪乡等6个乡镇的污水处理设施项目早日开工建设。到2020年,矿业企业生产废水零排放、铅锌金属回收率达90%以上,生产矿山地质环境得到全面治理,开采破坏土地得到全面复垦利用;重点抓好造纸、印染、选矿、制革、化工等行业的技术改造和污染治理工作,加快污染治理设施的维护和技术改造,做到污染物稳定达标排放。2020年通过清洁生产审核的规模以上企业达50%以上。实施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加强重金属污染防治和土壤污染修复,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加强水环境治理,加大对河道采砂的整治力度,落实“河长制”,通过教育,提升全民素质,养成讲卫生、爱环境的良好习惯,保护“母亲河”,力争全境水达二类标准。

  八、改善民生保障,形成均衡包容新局面

  紧盯人民群众最关心的就业、就学、就医、社保、养老、公共安全等问题,打破城乡区域分割,全面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健全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让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

  (一)加快发展教育事业。以创建“教育强县”为目标,统筹各类教育发展,加快学校布局调整,三奎新城、西城新区等新区建设时,做到幼儿园、中小学等建设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和同步交付使用。加快文公书院、西城中心小学、东城小学二期工程等重大项目建设,确保常住人口全部纳入区域教育发展规划,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由公办学校充分吸纳,入学后与当地学生享受同等政策。持续增加教育投入,完善基本教育公共服务,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新增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地区和薄弱环节倾斜,逐步缩小城乡、区域和校际差距,努力实现义务教育学校教学设施、公用经费、教师队伍、教师周转房等资源配置均衡。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落实《福建省第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提高学前教育办学水平。加快发展职业教育,建成与产业相衔接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继续推动特殊教育、终身教育发展。

  (二)大力发展公共卫生事业。加快县级公立医院改革,逐步理顺医疗服务比价关系。加强县级医院人才、技术、重点专科能力建设,实现县内各医院能够承担县域居民常见病多发病诊疗、危急重症抢救与疑难病转诊的任务,使县域内就诊率提高到90%左右,基本实现大病不出县。重点在西城等地新建1个二级专科医院或民营医院,在三奎新城新建社区服务中心。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积极推进省级卫生城镇创建,实现国家卫生城镇创建目标。

  (三)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积极开展社会保险扩面工作,力争到2020年,实现城乡养老、医疗保险制度全覆盖,参保率分别达95%、99.5%,着力提高失业、工伤、生育保险覆盖面,及时调整社会保险待遇,全面提高保障水平。适时提高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确保所有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众生活都得到有效保障。完善城乡医疗救助、助学、住房、就业和法律援助等社会救助制度,有效解决特困群众因病返贫及看病难、上学难、住房难等难题。全面落实抚恤、补助、优待等政策规定,探索建立安置退役士兵保障体系。落实福建省三明国家扶贫改革试验区建设任务,全面推行“348”精准扶贫工作新机制,以 36个贫困村,4056户贫困户为工作重点,建立健全精准扶贫到户、到村、到乡机制,探索建立“精准扶贫担保基金+”立体扶贫、“三位一体”电商扶贫和“城乡一体化”扶贫发展新机制,形成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与扶贫开发互促、互动、共同发展的新格局。落实中央扶持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继续实施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和老区跨越发展工程,增强造血功能。建好县社会福利中心,稳步推进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和农村幸福院建设,为空巢、独身老人和散居五保老人提供特色供养服务。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建设中高档社会养老场所,满足养老需求。做好残疾人工作,建设福乐家园项目。

  (四)大力加强公共安全建设。提高社会治安、公共气象等公共安全保障和服务水平,进一步完善公共安全管理机制,健全监测、预报、预警和应急反应系统。加强疾病预防控制,做好重症精神病医疗康复工作,提升改造县中医院精神病专科或新建一所精神病专科医院。牢固树立安全发展观念,坚持人民利益至上,加强全民安全意识教育,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完善和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和管理制度,实行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失职追责,强化预防治本,改革安全评审制度,健全预警应急机制,加大监管执法力度,及时排查化解安全隐患,坚决遏制较大以上生产安全事故,努力压降一般生产安全事故。实施危险化学品和化工企业生产、仓储安全环保搬迁工程,加强安全生产基础能力和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切实维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加强食品药品监管,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与新修订《食品安全法》相符合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制和产品质量管理长效机制。

  (五)积极扩大就业创业。推动创业带动就业,降低创业门槛,优化创业环境,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完善就业配套设施,落实困难群体就业援助工作,开展专业化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劳动者素质,建成覆盖城乡的就业服务体系,力争到2020年,实现城镇新增就业500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建立城乡统一的新型户籍管理制度,增强城镇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能力,推动65%左右的农村转移人口在中心城区和城镇集聚,促进农村劳动力就近转移,提供外来人口医疗、社保、子女入学等公共服务,积极推行农村小额贷款,重点扶持进城农民工返乡创业。

  九、繁荣发展文化体育事业,建设文化强县

  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筹城乡公共文化资源配置,整合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实施重点文化惠民工程,推动设施建设向共建共享转变、资源配置向科学高效转变、运行管理向规范化转变,建成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一)大力弘扬文化。密切与国内外朱子文化研究机构及社团、朱熹后裔的合作交流。持续提升朱熹诞生地、南溪书院影响力,把朱子文化融入城市的规划发展,推进“一河两岸”文化景观带建设,推动“朱熹祭典”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争取设立朱子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将朱子文化园申报海峡两岸朱子文化交流中心,推进南溪书院朱子文化研究与讲学特色文化示范基地建设,建成朱子文化交流基地、祭拜中心、家风教育中心、传统文化传承中心、会展中心。努力构建“崇文重教、循理明义、经贸繁荣、社会和谐”的朱子文化城。开设南溪书院学术奖,广泛传播朱子文化,打响朱熹诞生地品牌。加强南芹小腔戏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抢救保护一批独具特色的传统村落,鼓励创办各类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民间博物馆,抢救挖掘民间美术、民间歌舞、民间小戏、民间曲艺、民间游艺等艺术资源。

  (二)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化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活动,加快构建覆盖城乡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引导文化资源向城乡基层倾斜,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建设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推动各类公益性文化设施免费开放和经营性文化活动场所优惠开放,增强数字文化服务能力,2020年实现全县公共文化设施网络100%覆盖和创建省级宣传思想文化示范乡镇指标100%完成。增强公共文化服务和产品供给,拓展以“城市下乡服务、乡村进城展演”为主的流动文化服务,常态化开展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群众广场文化、艺术扶贫、农村电影放映、全民阅读等文化惠民活动。加大全省农村宣传思想文化示范乡镇创建力度,全面完成创建目标,提升农村宣传思想文化的工作水平。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健全完善“六联六创”服务方式,建设公共文化服务“半台戏”工程,建设西城宝云园县级体育中心、瑞云园县级图书馆及展览中心,逐步完善各个片区的文化活动设施。建设乡镇农民体育健身活动中心和校外体育活动场所,大力发展全民健身运动。加大对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域公共文化资源的整合力度,加强文化服务结对帮扶,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互联互通,建立群众文化需求和评价反馈机制。

   (三)促进文化产业健康繁荣发展。深入推进文化产业建设,促进文化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使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达到全省平均水平。加快发展文化创意、文化旅游、工艺美术、休闲体验、广播影视、演出娱乐、网络传媒等文化产业,突出发展文化旅游业。做大做强朱子文化旅游、生态文化旅游、民俗文化旅游、土堡文化旅游等,培育重点文化园区和骨干企业,推进朱子文化产业园建设,大力扶持引进成长型高端型企业,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推动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实施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工程,不断推出融入尤溪元素的原创文化产品和服务,建设一批特色文化村镇。构建文化市场体系,加快文化产品、文化生产要素和文化服务市场建设,积极发展文化市场中介组织,拓展大众文化消费市场。

  (四)创新文化体制机制。按照政企分开、政事分开原则,推动政府部门由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不断强化政策调节、市场监督、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职能。深化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强化文化市场日常监管,维护市场秩序和文化安全。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推进台、网等媒体资源整合,发展尤溪广播电视台,加强网络文化建设,探索建立网络问政平台,搜集民意民情,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创新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建立以政府投资为主导,鼓励社会参与的多元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投入机制,探索开展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试点和公共文化设施社会化运营试点。

  (五)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梦”凝聚共识、汇聚力量,弘扬“艰苦奋斗、自强不息、锲而不舍、敢为人先”新时期苏区老区精神,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争取朱子文化园申报成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闽赣苏维埃政府旧址申报成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培育传承良好家风家训、校风校训、企业精神和乡贤文化,在全社会形成共同价值追求。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加强网上思想文化阵地建设,做大做强尤溪新闻网、掌上尤溪、微尤溪等新媒体和微媒体,抢占舆论新阵地。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讲好尤溪故事,传好尤溪声音,树好尤溪形象。巩固提升全国文化先进县和省级文明县城创建成果,健全完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长效机制,推进诚信建设、志愿服务、文明旅游等制度化,深入开展文明社区、文明村镇、文明行业、文明单位等各类创建活动,持续打响“满意在尤溪”、“共建联创”、“好人建设”等品牌,努力争创全国县级文明城市。

  十、创新体制机制,释放全面改革新红利

  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着力理顺政府、市场、社会关系,找准改革突破口和着力点,重点推动有尤溪特色的重点领域改革,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带动全面深化改革攻坚突破,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障碍,最大程度地释放改革红利。

  (一)全面深化林权制度改革。牢固树立“生态林业、民生林业”的理念,创新林业机制,培育新型林业经营服务组织,推进智慧林业项目实施,构建“三网一中心”森林大数据系统,提升林业数据化、智能化管理水平。规范林权管理,建设林权流转交易平台,加强森林资源资产评估,创建林业金融产品,加大金融支持林业发展力度,完善生态公益林管理机制,推进商品林永续利用,科学发展林下经济,加强林业基层和设施建设,强化林业社会化服务。引导各种资源向林业领域集聚,进一步提高林业产业资源利用效益。推进南方林区生态文明建设综合配套改革,建立完善并全面实施与生态文明建设相适应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考核办法。

  (二)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推进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第二轮改革,坚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总体要求,突出医疗、医药、医保“三医”联动和医药卫生体制机制创新,逐步理顺医疗服务比价关系,改革人事和薪酬分配制度,强化绩效考核评价,建立维护公益性、调动积极性、保障可持续的医院运行新机制,加强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落实政府的领导、保障、管理和监督责任,提升县域医疗机构服务能力。

  (三)推进农村综合配套改革。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全面铺开农村集体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建立健全土地经营权流转和服务管理平台,在自愿有偿的基础上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机制、土地承包与流转监督管理机制和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机制。鼓励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组织,深入探索统分结合的合作经营模式,保障农民长期分享经营增值收益。加强农村集体资产资金管理,积极支持开展村级集体资产股份化改造,不断加强各类帮扶资金、政府扶持资金的管理,确保资产、资金、资源安全和保值增值,促进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农民增收得实惠。

  (四)深入推进行政体制改革。推行“权力清单”、“责任清单”、“负面清单”管理方式,进一步做好行政审批事项的承接落实,精简审批事项,优化审批流程,提高审批效率。规范机构设置和职能配置,优化激励机制,确保队伍稳定。深化审批制度改革,建立审批项目动态清理机制,建立招商项目负面清单制度,实行“非禁则入”;对新上项目的注册、报建、开工等全流程的审批实行流程再造,全面精简审批程序,实施全过程网上办理和电子监察,用简政放权激发市场活力和释放发展潜力。推进县行政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发挥县乡行政服务中心上下联动作用,减少审批、简化手续,努力提高运转效率和服务质量。

  十一、全面推进依法治县,建设法治尤溪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全面推进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执政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提升,司法公信力进一步提高,公民学法遵法守法用法意识进一步树立,为尤溪经济社会发展再上新台阶提供坚实有力的法治保障。

  (一)推进依法行政。依法设定权力、行使权力、制约权力、监督权力,合理划分各级政府及其部门之间的事权和职责,加快建设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正公平、廉洁高效、守法诚信的法治政府。推进依法决策,健全并落实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和集体讨论决定等决策程序及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责任倒查机制。加强公共服务职能,推进简政放权,规范行政审批和行政服务行为。推行政府法律顾问制度,建立以政府法制机构人员为主体、吸收专家和律师参加的法律顾问队伍。加强机关效能建设,严格绩效管理,提高行政效能,加大效能问责,着力解决群众诉求,促进依法行政。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健全“马上就办”工作机制,加快电子政务建设,推进乡镇便民服务中心和村居便民代办点建设。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推进综合执法,完善行政执法与公正司法良性互动机制,健全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衔接机制。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完善行政执法程序,推进网上行政执法平台建设,严格执行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行政裁量权基准等制度。强化对行政权力的外部监督,加强对行政机关内部权力的制约,改进政府层级监督,健全“三责联审”、行政复议和纠错问责机制,全面推进“数字尤溪”建设和政务公开信息化。

  (二)严格公正司法。支持法院、检察院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落实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活动、插手具体案件处理的记录、通报和责任追究制,落实行政首长依法出庭应诉、自觉执行法院生效裁判制度。落实法院、检察院人财物统一管理等改革,完善司法人员分类管理和职业保障制度。优化司法职权配置,健全司法机关各司其职、相互配合、相互制约的体制机制。完善审判委员会工作机制和主审法官、合议庭、主任检察官、主办侦查员办案责任制。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全面贯彻证据裁判规则,庭审全程同步录音录像,实行办案质量终身负责制和错案责任倒查问责制。探索建立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制度,完善生态环境资源案件审判机制。建立健全执行联动威慑机制,切实解决执行难问题。加强职务犯罪线索管理,依法严格查办职务犯罪案件。坚持阳光司法,加强人权司法保障,保障律师各项诉讼权益,实行人民陪审员“倍增计划”,推进审判公开、检务公开、警务公开。加强和改进对政法机关执法活动的监督,落实案件评查、案件督办、执法检查等制度。

  (三)强化社会治理。完善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推进社会治理精细化,构建全面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深入开展依法治县创建活动,推进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提升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创新载体,全面实施“七五”普法,引导全社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加强城区网格化建设,推动“智慧城市”发展,加强社会诚信建设和公民道德建设,完善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推进基层法治服务平台和普法依法治理联系点建设,加强村(居)“两委”建设,健全和完善以“五民工作法”为重点的村级内部制度,规范村(居)民主管理,不断发展基层民主。推动社会组织多元健康发展,加大政府向社会组织转移职能和购买服务力度,鼓励社会组织参与公益慈善活动,积极发展志愿服务组织。建设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加快推进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网络平台建设,完善法律援助制度,健全司法救助机制,维护困难群众合法权益。深化以“三化一龙头”(立体化防控、多元化化解、网格化服务、落实综治维稳责任)为重点的平安尤溪建设,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维护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完善“四四三”大调解模式,促进三调联动、诉非互动、五轮齐动,依法化解矛盾纠纷;推行城乡社区网格化服务管理,提升社区自治功能。

  十二、规划实施与保障措施

  本规划经过县人民代表大会审议批准,是未来五年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具有法律效力。要举全县之力,确保完成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和任务。

  (一)完善规划实施机制。各乡镇各部门要加强组织领导和政策统筹协调,强化规划执行力,提高规划管理水平和实施效率。一要明确责任。各乡镇各部门要合理配置公共资源,加强规划实施的组织、协调和督导,切实落实好本规划涉及乡镇、部门的目标和任务。在规划确定的约束性指标以及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重大政策和重要改革任务,要明确责任主体,实施进度要求,确保如期完成。对纳入本规划的重大工程项目,要简化审批核准程序,优先保障规划选址、土地供应和融资安排。二要加强衔接。推进规划体制改革,抓好规划创新,建立完善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为统领,以专项规划、区域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为支撑,各类规划定位清晰、功能互补、统一衔接的发展规划体系。三要统筹配套。用好用足国家和省、市在政策、项目、资金等方面的支持,挖掘政策潜力,释放政策效应。按照规划纲要确定的目标和任务,加强政策研究和储备,坚持短期调控政策和长期发展战略相结合,打好产业、财税、金融、土地、环保、投资等政策组合拳,注重定向施策、精准施策。四要强化保障。加强财政预算与规划实施的衔接协调,强化公共财政对规划实施的保障作用,中期财政规划要根据本规划提出的目标任务合理安排支出规模和结构,滚动调整时要充分考虑本规划实施需要。年度预算安排要优先考虑本规划实施的年度需要。

  (二)强化重大项目支撑。把实施项目带动作为推动规划实施的重要手段,以规划带动项目建设,以项目促进规划落实,进一步集聚要素资源,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后劲。一要谋划实施重大项目。深入实施项目带动,持续抓好重大项目对接。策划储备一批既利当前又益长远、符合转型升级、增进民生福祉的大项目好项目,为“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项目支撑。二要强化要素资源保障。要用节约集约的思维全力保障好规划实施项目在用地、用林、环境容量以及用水、用电、用气等方面的指标需求,注重提高要素保障效率,提升要素利用效益。要用创新的思路和改革的办法破解融资难题,拓宽民间投资渠道。三要提升项目管理水平。落实重点项目分级管理和目标责任机制,加强项目动态管理。提升项目建设的全过程、精细化、标准化管理水平,严格项目建设程序,规范招投标管理,强化安全管理质量监管。全面推进和谐征迁工作法,加强重大项目建设社会稳定风险防控。

  (三)健全监测考评体系。完善规划实施考核评价机制,加强规划实施的监测评估,推进规划实施的信息公开,营造规划实施的良好舆论氛围。一要完善考核制度。建立科学、合理、有效的规划推进机制,根据不同资源禀赋、发展任务、工作重点,建立健全绩效评价体系,强化对目标任务完成情况的综合评价考核。二要强化监督评估。完善监督评估制度,强化对规划实施情况的跟踪分析。县直有关部门要加强对约束性指标和主要预期性指标完成情况、相关领域实施情况的评估。在规划实施中期和终期阶段,要组织开展全面评估。需要对本规划进行修订时,要报县人大常委会批准。规划实施要接受人民政协的民主监督,广泛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三要鼓励全民参与。规划提出的预期性指标和产业发展、结构调整等任务,主要依靠市场主体的自主行为实现。要充分发挥社会各界参与规划实施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最大限度地汇聚人民群众的力量和智慧,健全规划重大事项实施情况公开机制、社会监督机制和公众评议机制,形成群策群力、共建共享的生动局面。

  “十三五”时期,我们要在中共尤溪县委的正确领导下,以干一流事业、出一流主意、争一流成绩的精神状态和工作状态,组织实施好“十三五”规划纲要。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