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案例】溪尾乡跨区域交流,共促稻草龙文化传承与发展
溪尾乡组织县委党校高级讲师、文化特派员陈宝玲,大宁村书记陈仁彪,以及稻草龙非遗传承人梁昭塘等一行,奔赴太华镇,就稻草龙文化进行深度交流探讨。
溪尾乡大宁村陈坑底的香线稻草龙,作为当地极具特色的传统春节民俗活动,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其从清朝顺治年间传承至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是结合当地农耕信仰与民间游神的文化结晶,寄托着农民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丁兴旺的美好愿景 。
在交流过程中,高级讲师陈宝玲从文化研究的专业角度,分析了稻草龙文化在民俗学、历史学中的独特价值,为现场人员带来全新的思考视角。大宁村书记陈仁彪分享大宁村在保护和传承稻草龙文化方面的经验,包括组织村民参与制作、举办相关文化活动等举措,勾起太华镇当地人员的强烈兴趣。
而作为非遗传承人的梁昭塘,无疑是本次交流活动的焦点之一。他现场展示精湛的稻草龙编织技艺,从挑选本年晒干的稻草,到编织托板、手柄和龙首,每一个步骤都细致入微。梁昭塘介绍说,陈坑底稻草龙全长20米,共九节,取九五至尊之意,加上龙珠,由十个人组成舞龙队 ,龙身插满香线,不仅具有环保、经济、美观等特点,且便于游走舞动。他的讲解与展示,让太华镇的民众近距离感受到了溪尾乡稻草龙制作工艺的独特魅力。
大田县太华镇的稻草龙文化同样历史悠久。这里的稻草龙是正月初一时,几名老人在祖祠一起编织起来的,三盏灯笼意含着三星高照、人丁兴旺的意思,龙头龙尾一般由大人扛,提龙绳的大都是小孩子,寄寓着小孩子们平安长大成才的美好期望。舞稻草龙一般在初九(村里将正月初九定为天公的生日)、十五(元宵节)晚上8点多后开始,三声炮响后,稻草龙便在锣鼓队开路下,绕着村头村尾游走,舞狮队在龙两旁伴着舞,场面热闹非凡。
此次交流活动,双方就稻草龙的制作工艺、表演形式、传承方式以及文化内涵等方面进行深入的沟通与探讨。通过交流,不仅增进两地民众对彼此稻草龙文化的了解,也为今后的合作与发展奠定了基础。下一步,溪尾乡将继续加强两地文化交流与合作,携手共进,让稻草龙这一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这一独特的民俗文化。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闽公网安备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