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案例】引领古村焕发新活力
在福建省尤溪县洋中镇的东北方向,海拔590米的群山环抱中,坐落着被誉为“云霞仙境”的桂峰村。这里云雾缭绕,山水相依,现存39座明清古建筑依山而建,层层叠叠,构成一幅活态的历史画卷。作为北宋名臣蔡襄后裔的聚居地,这个有着770多年历史的古村落,正经历着一场由人大代表引领的乡村振兴蝶变,他就是尤溪县洋中镇桂峰村党支部书记、主任、洋中镇第十八届、第十九届人大代表——蔡华日。
规划为先:绘就保护发展蓝图
2016年,当蔡华日当选桂峰村村主干兼镇人大代表时,这个“福建省保存最完整的古村落之一”正逐渐失去生机。他深刻认识到,规划是引领桂峰村发展的关键。于是,他积极推动桂峰村与同济大学、福州大学、三明学院等设计团队开展校地合作,精心编制桂峰村传统村落保护专项规划设计及各项发展规划。这些规划以保护性开发为原则,充分考虑了桂峰村的历史文化价值、生态环境特点以及村民的实际需求,为古村的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为了更好地保护古建筑,他带领团队开启“抢救性保护”行动,对村内古建筑进行了全面细致的分类登记建册,据此制定了分期分批的保护修缮方案。在修缮过程中,严格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力求最大程度地还原古建筑的历史风貌,让古老的建筑重新焕发出昔日的光彩。
基建筑基:破解发展瓶颈
作为人大代表的他,经常深入群众当中了解民生热点和痛点问题。经过多方收集和征求意见,修路成为群众最盼望和关切的事。在镇十九届人大一次会议上,蔡华日等代表提出了《关于提升梅峰新城到桂峰村道路的建议》,在镇村两级共同努力下,2023年底桂峰古民居三级公路白改黑改造工程全线贯通,彻底解决了交通“瓶颈”问题。如今,大客车和旅游大巴可以顺畅地驶入村庄,为桂峰村的旅游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与此同时,积极向上争取沪明合作、省级乡村振兴创建、传统村落集中连片整治等项目资金2180多万元,加强了环境卫生整治和基础设施建设,污水处理湿地、垃圾收集屋等环卫设施相继建成,垃圾车等设备一应俱全,民宿改造7幢等,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实施“三线下地”工程,既保持了古村风貌又满足了现代需求。
文化铸魂:唤醒沉睡的遗产
在发展乡村旅游过程中,他创新性地构建“非遗+”融合发展模式,通过系统化保护、活态化传承、创新性发展,让传统文化焕发时代光彩。立足桂峰村资源禀赋,深度整合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桂峰黄酒酿造技艺”、三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桂峰麦芽糖制作工艺”等传统技艺,打造“非遗工坊”体验项目,让游客在参与制作过程中感受匠心传承。 在文化活化方面,构建“节庆+民俗+研学”多维体验体系:创新升级蔡氏祭祖大典仪式流程,开发沉浸式祭祖文化体验;策划桂峰“古村风情”主题摄影季,通过影像传播扩大文化影响力;原创“晒秋节”农事体验活动,将农耕文化与现代审美相结合;设计“晒族谱·传祖训”家风传承仪式,强化文化认同;开发“耕读传家”开蒙礼研学课程,让传统文化教育具象化。 在遗产保护层面,实施“三维立体”开发策略:系统梳理古建筑群的历史脉络,建立数字化档案;深度挖掘民间传说、谚语歌谣等口述遗产,出版《桂峰文化记忆》丛书;创新运用AR技术实现古建筑“可视化”解读,开发“云游桂峰”小程序打破时空限制。这种文化振兴模式产生了多重效益:村民文化自觉显著提升,30余名青年返乡创业;形成“桂峰有礼”系列文创品牌,带动农特产品销售增长200%;年接待游客突破50万人次,获评“中国最美休闲乡村”称号。真正实现了文化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复制的“文化赋能”样本。
产业造血:共建共享致富路
蔡华日清楚地知道,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他不遗余力地推动村财增收,带领村民致富。在他的倡议下,成立了村集体旅游公司,构建了门票、民宿租金、农产品多元收益格局。2024年,桂峰村迎来28万游客,旅游综合收入850万元,较保护开发前增长40倍,村财收入达107万元。桂峰村从“空心村”到国家4A级景区,从濒危古建到“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这场蜕变凝聚着人大代表们的智慧与担当。蔡华日带领团队用“绣花功夫”守护文化根脉,以创新思维盘活沉睡资源,书写了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生动范本。桂峰村于2023年获得第三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全省乡村“五个美丽”建设典型案例,2024年获得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蔡华日个人被评为2023年福建省乡村文化和旅游带头人,2023年入选全国乡村文化和旅游带头人支持项目。 来源:尤溪县人大代表在身边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