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轶事与尤溪科举文化的故事

日期:2013-05-06 00:00 来源:县政府办公室
| | | |

一、朱熹在尤溪的活动

朱熹(1130—1200),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先祖为徽州婺源人,其父朱松于北宋宣和五年(1123)任尤溪县尉,任满后携眷寓居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南宋建炎四年(1130)农历九月十五日,朱熹诞生于尤溪县城南郑氏馆舍,乳名沈郎,一名沋郎。朱熹自幼聪明,想象力强,在尤溪留下了“孩提问天”、“沙洲画卦”、“二度桃花”、“智胜棋王”等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绍兴七年(1137)夏,朱熹8岁,“朱松被召入对,赴都之前,他把祝氏和沋郞送到建州浦城寓居中。”这样,朱熹结束了在尤溪的童年生活。此后,朱熹曾先后多次回尤溪,有据可考者九次。

绍兴十八年(1148)春,朱熹入都赴考,登王佐榜第五甲第九十名,赐同进士出身。绍兴二十一年(1151),朱熹再次入都,铨试中等,授左迪功郞、泉州同安县主簿,待次。绍兴二十三年(1153)五月,朱熹动身前往泉州同安县任主簿。六月,由剑溪南下南剑(现南平)时,特往城南拜谒李侗。再从南剑乘舟往福州,转道兴化(现莆田),七月至同安。绍兴二十六年(1156)七月,朱熹同安主簿任期已满,北上回崇安,途中路过尤溪。民国《大田县志》载:“熹主簿同安,访李愿中于延平,往来此地,常宿大罗寺。”大田始建县于明嘉靖十四年(1535),时割尤溪15个都、永安1个都、漳平1里10社、德化黄认1团为县域,隶属延平府。大罗寺位于均溪岸边,均溪绕过大罗山就汇入尤溪东入闽江,宋时大罗山属尤溪县径田里。朱熹此次回崇安,可见是选择同安—泉州—安溪—尤溪(大田)—南剑—建州—建阳—崇安线路。这是朱熹童年离开尤溪后,首次回尤溪。

绍兴二十七年(1157)春,朱熹再还同安候接任者。三月至同安,寓居在陈北溪家中。五月,朱熹致书延平李侗问学。六月,“李侗有答书,勉其于涵养处用力。(朱熹)从学延平李侗始于此。”十月,同安主簿接任者不至,朱熹以任期四年满罢归。在北归崇安时,朱熹仍选择抄近路由安溪入尤溪,夜宿于大罗寺。这是朱熹第二次回尤溪。

朱熹两次赴同安皆过福州,而归崇安却过尤溪。这主要是因为当时交通条件所决定。从崇安顺建溪、闽江而下可直抵福州,再过兴化至同安,这是一条捷径。归途过福州就要逆闽江而上,如果过安溪县入尤溪(大田)县,可以顺均溪、尤溪两河直达南剑,这相对过兴化溯闽江就要更快。所以,朱熹从同安归崇安,过安溪入尤溪,实际上是走近路,比过福州的路途更短。而且,朱熹有两位亲人居住在尤溪,可以顺道走访探望。一是朱熹二叔朱槔,“在朱松去世后,居住尤溪县”。二是朱熹的舅舅祝峤,“因宣和间朱松官尤溪县尉之故,侨居于尤溪。”

林虎榜《大罗岩记》云:“诸生有以大罗岩告者曰:紫阳朱夫子所信宿处也。紫阳主簿同安,来访愿中李先生,风雨所阻,借栖此地,爱其山水之佳丽,嗣是往来憩焉。世所传‘寒竹风松’四大字于此岩书之也。”诸多资料表明,朱熹从同安归崇安时两次路过尤溪,曾住宿于大罗寺,且在大罗山上有“寒竹风松”摩崖石刻。

绍兴未年,林嶷知尤溪时,朱熹第三次回尤溪。林嶷(1105—1190),字仲立,浙江苍南县人,宣和七年(1125),随陈东伏阙上书,立志抗金报国。绍兴八年(1138)中进士,绍兴二十八年(1158)知尤溪,乾道三年(1167)知随州(在湖南省),被监司韩晓弹劾,罢官。林嶷与朱熹志同道合,知尤溪期间,兴建县学观大阁,建成之日盛邀朱熹来访。朱熹在林嶷的陪同下前往观大阁,作《观大阁》诗:“令尹弦歌不下堂,叱嗟层观丽扶桑。朱甍碧瓦临无地,散帙投壶乐未央。得意溪山供徙倚,忘情鱼鸟共徜徉。应观物我同根处,剖破藩篱即大方。”诗中,朱熹盛赞观大阁巍峨壮观和传播理学起到的积极作用,看到故里重文兴教的气象,朱熹激动之情溢于言表,用《论语·阳货》“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典故,对林嶷勤政为民、兴办教育给予高度的肯定。从“应观物我同根处”句可以看出朱熹气化论的思想已经形成。朱熹认为人与万物都由气构成,说“天地之间,二气只管运转,不知不觉生出一个人,不知不觉又生出一个物。即他这个斡转,便是生物时节。”

朱熹来尤溪访林嶷具体时间不详,民国《尤溪县志》林嶷传载:“其兴学之功、崇道之志甚多,旧志失于参搜,令人无从稽考。所可见者,惟观大阁之建创,及屡见于朱文公作诗赞美耳。”林嶷知尤溪始于绍兴二十八年(1158),终于乾道元年(1165)石子重接任。考朱熹生平,自绍兴二十八年正月从同安归崇安五夫后,其主要南下外出的有:绍兴二十八年正月徒步往见李侗于延平,至三月返;绍兴三十年十月,见李侗于延平,受教数月而归;绍兴三十二年正月,拜谒李侗于建安,遂与俱归延平,至三月而归;隆兴二年正月,到延平哭祭李侗,二月至福州拜见汪应辰,一个月后归;隆兴二年四月,李侗下葬,再往延平,遂又至福州见汪应辰。由此可见,朱熹第三次到尤溪时间应是绍兴三十年或绍兴三十二年这两次问学于李侗之后,顺道入尤溪访林嶷。

朱熹此次回尤,在亲友的陪同下,还走访了其出生地郑氏馆舍,在馆舍的墙壁上,朱熹看到了父亲朱松题的《蝶恋花》词:“清晓方塘开一镜。落絮飞花,肯向春风定。点破翠奁人未醒。馀寒犹倚芭蕉劲。拟托行云医酒病。帘卷闲愁,空占红香迳。青鸟呼君君莫听。日边幽梦从来正。”老屋依旧,却已经物是人非。睹物思人,因此馆前的半亩塘给朱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乾道二年(1166),朱熹突然领悟了《中庸》的“已发未发”说,悟出“主敬”的内涵思想,写下了脍炙人口的《观书有感》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首诗体现出了朱熹对“敬”的认识发展获得巨大思想飞跃后的兴奋之情。朱熹诗中“半亩方塘一鉴开”与“清晓方塘开一镜”有明显的借鉴痕迹。由此可见朱熹诗中的“半亩方塘”确实是在尤溪。

乾道三年(1167),朱熹“从崇安县五夫南下奔舅母之丧,乘舟走水路经建阳、建州、南剑州抵达尤溪县”,这是朱熹第四次回尤溪。朱熹舅父祝峤随朱松入尤,后与子祝回定居在尤溪。朱熹极重礼节孝道,闻舅母作古,即急匆匆赶到尤溪奔丧。或许是朱熹急于与张栻会面,此次回尤料理完丧事后,即回崇安准备远赴长沙,因而未见其他文献记载此次行踪。

民国《尤溪县志》卷二有朱熹《九日登天湖》诗:“去岁潇湘重九时,满城寒雨客思归。故山此日还佳节,黄菊清樽更晚晖。短发无多休落帽,长风不断且吹衣。相看下视人寰小,祗合从今老翠微。”乾道三年八月,朱熹访张栻于长沙,至年底才归。从诗中首句“去岁潇湘重九时”来看,此诗当作于乾道四年(1168)。诗中之天湖,历来有三种不同说法,一曰在崇安五夫,一曰在建阳,一曰在尤溪。曰在建阳者,以朱熹葬母之寒泉所汇之湖为天湖,此湖在一小山丘上,登湖全无诗中“相看下视人寰小”之意境,绝非朱熹诗中之天湖。曰在五夫者,以朱熹居五夫且乾道四年未见文献有朱熹回尤溪之记载为据。

朱熹有两首与天湖有关的诗,一是《九日游天湖》,一是《立春大雪游天湖》。《立春大雪游天湖》亦名《立春大雪邀刘圭甫诸兄游天湖》,在地方志中最早见于嘉靖《延平府志》卷二十《艺文·诗》,崇祯《尤溪县志》卷九亦收有此诗。而在同一时期其他地方志,特别是《建安府志》中却未见辑录。宋明时期,延平府(南剑州)辖尤溪,建安府(建宁府)辖崇安。清初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九十七载:“双髻山,在县北二十五里,……双髻山北二十余里有莲花峰,上有天湖,水色绀碧,深不可量。”相反,在同卷中崇安县未见有天湖记载。可见尤溪天湖为一时名胜,名扬四处。这些记载,足以佐证朱熹游的是尤溪之天湖。有人以明清时府县志记载不足为凭,因此否定朱熹《九日游天湖》诗作于尤溪。要知道,历代撰成的府县志是很严肃的史料史实的记载文字,不象文学作品那样可以随意“伪造”。对待史料,国史和郡县志历来互为表里,后人考查许多史实多以此为凭。有人也以众多朱熹年谱未见乾道四年朱熹回尤溪的记载,而否定朱熹《九日游天湖》诗作于尤溪。此说未免以偏概全,朱熹年谱多是以朱熹文献来考证其行踪,以有此文而证有此行。正如此,朱熹有《九日游天湖》诗,可证乾道四年朱熹有回尤溪,此是朱熹第五次回尤溪。

乾道七年(1171)十一月,因舅父祝峤病逝,朱熹南下尤溪奔丧,此是朱熹第六次回尤溪。时尤溪知县石子重为朱熹好友,正大力整顿县学,聘朱熹高足林用中掌管全县教事。石子重,号克斋,早在数年前慕名向朱熹求教,在学术交流中二人结交为好友。林用中,字择之,朱熹“称其通悟修谨,嗜学不倦,谓为畏友,与建阳蔡元定齐名”。料理完丧事,应石子重之邀,朱熹讲论学问于尤溪县学。在石子重、林用中的陪同下,朱熹游览了朱松任尤溪县尉时的燕居之所“韦斋”旧址,缅怀先父,题写“韦斋旧治”四大字,并请石子重作《韦斋记铭跋》。朱熹还到居住在尤溪的赵氏皇室宗族家中欣赏《潇湘二妃图》,作《题尤溪宗室所藏二妃图》诗:“潇湘木落时,玉佩秋风起。日暮怅何之,寂寞寒江水。夫君行不归,日夕空凝伫。目断九嶷岑,回头泪如雨。”在石子重的陪同下,朱熹还前往椑溪,在溪石上题刻“龍溪”二个大字。

此次回尤,因石子重、林用中相陪,朱熹逗留月余至年关才回五夫。临别时,石子重留诗饯别,朱熹次韵答谢:“此道知君着意深,不嫌枯淡苦难禁。更须涵养钻研力,强矫无忘此日心。克己工夫日用间,知君此意久晞颜。摛文妄意输朋益,何以书绅有订顽。喜见熏成百里春,更惭谦诲极谆谆。愿言勉尽精微蕴,风俗期君使再淳。”

乾道九年(1173),尤溪知县石子重重新修葺学宫,新建传心阁、明伦堂、崇德斋、广业斋、居仁斋、由义斋。九月学宫告竣时,朱熹应邀前来祝贺,此是朱熹第七次回尤溪。朱熹参观学宫后,亲撰《重修尤溪庙学记》,为明伦堂题匾作铭,为传心阁作跋,并为崇德、广业、居仁、由义四斋作铭。后来,在石子重与林用中的带领下,尤溪县学声名鹊起,“异邦之人,亦复裹粮就学”。尤溪县学“因为陈说圣贤修己治人之学,而讲求义理至当之归”,一时成为福建内朱子理学传播重要阵地。这一时期,朱熹曾想让三子朱在受业于尤溪县学,因地远而未成行,引以为恨事。朱熹曾对许顺之说:“幼儿未有读书处,甚以为挠,地远,不能遣去尤溪,甚可恨也。”

淳熙元年(1174),朱熹以抱孙女之故,始署名“晦翁”。朱熹在尤溪留有大量墨宝,大多署名“晦翁”。由此可见淳熙元年后,朱熹还曾到过尤溪。

据考,淳熙三年(1176)春,朱熹第八次回尤溪,应学者要求,朱熹题写了“读书起家之本,勤俭治家之本,和顺持家之本,循理保家之本。”后携友同登天湖,作《立春大雪游天湖》诗三首:“彤云被四野,寒气惨悲凉。 回风一以定,密雪来飘扬。 时当冬候穷,岁寒五日强。蓬巷无与适,陟此琼台冈。宾友既追随,儿童亦携将。扳跻得冢顶,徙倚聊彷徨。俯视千里空,仰看万鹤翔。远迷乱峰翠,近失平林苍。偃荡莹神骨,咀咽清肝肠。朗吟招隐作,悲吟黄竹章。古人不可见,来者谁能量!且复记兹日,他年亦难忘。”朱熹此次回尤,还在刚落成的清晖楼蕊珠宫壁上手书《四季绝句》:“春报南桥川叠翠,香飞翰苑野图新。雪堂养浩凝清气,月窟观空静我神。”落款分别为“晦翁熹”、“朱熹”、“晦翁”、“鸢飞鱼跃”四方闲章。清晖楼后又名白鹤楼,“相传邑人赵希参以郡守归,春三月丹阳会,道人画鹤于壁,道人击掌,鹤亦应节,既而莫知所之,匾以今名。”

另有学者考证,淳熙十一年(1184)至十二年(1185)间,朱熹到永春,顺道回尤溪,“回尤期间对魁城连玠宗一门三进士,邑学明伦堂科甲匾额之首连正臣之故里早有所闻,一次遂取道逆水上文江,过花桥,来到魁城。”[18]留下了“诵诗知国政,读易见天心”的对联一副及“梅竹”横幅。

二、朱熹对尤溪学子的影响

  尤溪人杰地灵,于唐开元二十九年置县,2010年被联合国地名专家组和国家民政部评定福建省首个“千年古县”,唐代福建共有进士57名,而三明境域仅伍愿一人榜上有名,自从先哲朱熹在尤溪城南诞生之后,尤溪文风蔚起,比屋弦歌,呈现出科甲连芳、簪缨蝉联的景象。迨至宋末,三明共出了518名进士,尤溪就有126名,约占三明境域总数的四分之一,可谓人文辉耀,这与朱子理学的勃兴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尤溪人民爱戴朱熹、尊敬朱熹,受朱子精神及其理学文化影响,历朝以来,尤溪曾出了不少的进士,更有《二十四孝》编撰者郭居敬,靖边将领詹荣等,据史料记载了尤溪庄家和聂家等等,一门出了三名进士。孟瑨、孟琇两兄弟同年上榜。解放后,尤溪儿女在学业上更是人才辈出,尤溪一中连年高考成绩在三明地区名列前茅,于1988年及2008年各出一名省状元。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