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文化研究》第四期

日期:2012-04-18 00:00 来源:朱子文化研究会
| | | |

  朱子文化研究

  2010年第四期

  尤溪县朱子文化研究会 2010年6月8日

《朱子文化研究》为尤溪县朱子文化研究会会刊。以刊发本会会员、本县热心朱子文化研究人员和外地学者的论文为主,旨在为朱子文化研究提供一个交流平台。同时,发布国内外朱子文化研究和活动的最新动态,本县朱子文化研究简讯。

欢迎各界人士赐稿,投稿邮箱:yxmxy2006@163.com

  本刊专稿:

  尤溪县“千年古县”申报获得全票通过

  根据联合国第5届、第6届地名标准化会议6号和9号决议,联合国地名专家组中国分部和民政部中国地名研究所启动了“中国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工程”。“保护工程”重点项目之一是在中国现存的800多个上千年的古县中,优选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地名文化内涵丰富的100个古县,进行“中国地名文化遗产——千年古县”的重点保护和向国内外宣传工作。

  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许嘉璐称赞“千年古县”活动,是“为史立碑、为民立功、为国增光”,“对保护、弘扬好我们的民族文化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战略意义”。

  由于社会上对地名文化缺乏认知,对地名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淡薄,因而对古老地名随意更改和废止的现象屡禁不止。大跃进时期改了一批,“文革”中又改了一大批,近年来在城市化建设、资源开发和环境整治中随意更改或废止古老地名的问题更是时有发生。许多历史悠久的城市,特别是一些历史文化名城,在旧城改造中忽视对反映古城历史文化风貌的古老地名或传统地名的保护,致使许多文化内涵丰富的老地名变更或消失。地名语词的含义是对地理实体的专指,它揭示了地理实体的历史沿革和语源文化,地名一旦更改或消失,其“专指”功能顿消。

  地名语词承载了这个古老地理实体的历史与文化,这就是地名文化遗产的认识基础。所以,一个古老地名的消失,就失去了对它所指代的地理实体文化内涵的载体功能。可见,古老地名的消失就是对地名文化遗产文化资源的破坏。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的珍贵资源。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中国的文化生态正在发生着巨大变化,文化遗产及其生存环境受到严重威胁,已处于濒危境地。所以,加强地名文化遗产的抢救与保护刻不容缓。必须充分认识到,保护中国地名文化遗产就是保护人类的文明成果。

  联合国地名标准化组织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共同将地名文化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至去年底,已有40个千年古县评定通过,并由央视摄制了40集(每县1集,每集40分钟)大型电视文献片《千年古县》,在“古县探秘”栏目播出。中国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和大型电视文献片《千年古县》拍摄播出,得到了国际地名组织的称赞,受到国家领导人、地方政府和社会的好评。2009年在内罗毕召开的第二十二次联合国地名专家组会议,将“千年古县”保护工程作为联合国地名组织地名文化遗产保护重点项目,并称中国地名文化保护取得了“令人赞叹的成就”。

  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许嘉璐审视了已制作播出的文献片后,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高度的评价,他说:“看了使人震撼,《千年古县》立意很好,是用二维影视手段抢救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这套片子能唤起失去的记忆,对文化麻木起到振聋发聩的作用。拍100集是个大工程,对保护、弘扬好我们的民族文化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战略意义。”民政部领导听取工作汇报后,作了重点批示,要求总结经验、搞好宣传、精心组织、确保高质量、为基层服务。

  申报“千年古县”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1、建置县历史千年以上;2、县名传承千年以上且不曾更改;3、具有较为深厚的文化积淀,文化传承独具特色。

  尤溪县申报“中国地名文化遗产——千年古县”工作在于2010年1月启动,由县朱子文化研究会组织撰写了包括尤溪县名语词文化简析、尤溪县域文化综析、小结与评述等三大部分组成的约5万字的“千年古县”调研报告,于2月中旬提交民政部中国地名研究所。4月9日,民政部中国地名研究所李炳尧研究员等到尤溪县调研,并召开了专题研讨会,吴建国书记作陈述。参与调研活动的还有负责尤溪县“千年古县”申报工作的尤溪县政协副主席纪优梓和尤溪县朱子文化研究会以及旅游局的部分工作人员。

  2010年5月25日,第十四次千年古县评定会在北京召开。著名世界遗产专家、北京大学世界遗产研究中心主任谢凝高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史为乐研究员等专家学者参加了评定。评定会由民政部中国地名研究所刘保全所长主持。县委书记吴建国率领县政协副主席纪优梓、县朱子文化研究会和县旅游局的工作人员参加了第十四次千年古县评定会。

  专家在听取了中共尤溪县委书记吴建国的县域文化介绍和千年古县专家调研组的情况汇报后,由9位专家组成的评委会成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一致通过尤溪县“千年古县”的申报,尤溪是福建省第一个获此殊荣的县。在本次千年古县评定会上获得通过的还有山东省广饶县。

  联合国地名组织将评定通过的千年古县统一注册域名,联合国地名专家组中国分部颁发认定证书、授予青铜铸造的“千年古县”标志牌。

  经过评审被确认为“中国地名文化遗产——千年古县”的县,即为大型电视文献片《千年古县》摄制对象。文献片运用景观画面、图表展示、虚拟模仿、情景再现和专家访谈等多元电视手法,全景展现“千年古县”地名文化整体风貌及现实生态,并突出地名语词文化和地名实体文化中的重点、亮点和特色。具有鲜明的信息性、知识性、趣味性,追溯地名文化、探秘地域文化、解读传统文化,成为文献经典之作。《千年古县——尤溪县》文献片将于今年10月份之前由中央电视台摄制完成,与其他9个“千年古县”同期在央视第十频道播出,周一至周五11:22首播,次日00:50重播。

  大型电视文献片《千年古县》,通过联合国地名组织在世界范围内的相关地名分部和我国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电视台和香港阳光卫视在国内外广泛播放宣传,提高“千年古县”的认知度、知名度。并通过报刊、图书、会展等多种媒体,为古县经济社会发展打造知名品牌,为文化建设、旅游开发搭建平台。(郑建光)

  教育为本 致知力行

  ——朱熹《尤溪县学观大阁》赏析

  肖 明

  朱松、朱熹父子对尤溪贡献最大、影响最为深远的是“教育为本”“致知力行”的思想。朱熹诗《尤溪县学观大阁》上阙写阁楼大观(知),下阙写周围环境(行),告诉人们的就是“致知力行”的道理。诗曰:

  令尹弦歌不下堂,叱嗟层观丽扶桑。

  朱甍碧瓦临无地,散帙投壶乐未央。

  得意溪山供徙倚,忘情鱼鸟共徜徉。

  应观物我同根处,剖破藩篱及大方。

  诗中“令尹”指尤溪知县石子重。“弦歌”即弦诵,琴瑟配乐诗朗诵。“叱嗟”此处为对层观高大气派的赞叹声,如本地话赞叹惊讶的象声词“咿噻”、现在流行语“喔噻”、李白《蜀道难》“噫吁戏,危乎高哉!”的“噫吁戏”差不多。“扶桑”指神话中的树木名。“甍”即屋脊。“散帙”指打开书帙,这里借指读书。“投壶”古时宴会时的娱乐活动,大家轮流把筹投入壶中,投中少者须罚酒;亦为文体娱乐活动,与当今的投篮差不多。“未央”即“长乐未央”的略语;犹言永远欢乐,欢乐不尽;汉代常用的吉祥语,当时的瓦当上多饰有“长乐未央”的文字阳纹,并以“长乐”﹑“未央”为宫殿名。“徙倚”即徘徊;流连不去。“徜徉”即徘徊;自由自在地行走。“物我同根”指外物与己身同一根源,即万物都始于“气”,生于“无”。“藩篱”指篱笆或栅栏,也隐突破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大方”即大地;也指大道,常道或基本法则、方法;亦谓识见广博或有专长的人。

  据《尤溪县志》卷四之《祠庙》载,宋乾道九年(1173)九月,尤溪县令石子重修建了尤溪县学庙堂。应他之邀,朱熹写了《南剑州尤溪县学记》一文和这首七律诗。

  这首诗的大意是,在知县石子重治下的尤溪县学,学子满堂,弦歌不断。楼宇高大,绿树参天,蔚为壮观。大阁红甍青瓦,从高处往下看,如临无底深渊,看不清地面。庙堂内学子讽咏对歌,把筹投壶,乐趣无穷。漫步阁楼周围环境,俯仰自然山水美景,浮现出“青山秀水,鸢飞鱼跃”气象。在这里,溪山有意,鱼鸟有情;物我情意,浑然一体,显得十分自然和谐。要知道,只关在“红甍青瓦”的大阁楼里求知是远远不够的,还要跨出学堂的栅栏,到大自然中去。自然与社会,那才是真正的大学堂;也只有融入自然,步入社会,涵泳体擦,才可以突破感知层面,理性地去领悟其中的大道。

  朱熹的这种主张,不禁让人们想起清人梁绍壬在《两般秋雨庵随笔》说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和现代伟人毛泽东说的“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他们所说的与“致知力行”的道理是一致的。

  知,即认知,见识。行,指行为,笃实践履,就是我们当今所说的“实践”。对知行的关系,朱熹从三方面作了论述:一、知行相须,不可偏颇;二、论知行的先后,则知先于行;三、论知行轻重,行重于知。他说:“致知力行,用功不可偏,偏过一边则一边受病,……但只要分先后轻重,论先后以致知为先,论轻重当以力行为重”“知行常相须,如目无足不行,足无目不见”“论知之与行,曰:方其知之而行未及之,则知尚浅。既亲历其域,则知之益明,非前日之意味”(《朱子语类》卷九)。“学之之博,未若知之之要;知之之要,未若行之之实”(《朱子语类》卷十三)。这就是知行合一的“致知力行”说。

  这里要特别强调诗中朱熹用“桑”所深藏的意蕴,既有故乡情怀的意味,也有教育为本的政治理念。朱熹曾说:“桑梓二木,古者五亩之宅,树之墙下,以遗子孙给蚕食,具器用者也……桑梓父母所植。”(《朱熹集注·诗集传》)桑梓是父母所植,是父母留给后代的财富,于是桑就与父母家乡连在一起,蕴含了怀乡思旧的独特意义。在家乡,有自己的父母、祖先,有自己的“根”。祖籍在婺源的朱熹诞生在尤溪,虽然七岁就离开了,但从这首诗里用“桑”字就可以看出,他不仅把尤溪当作他的故乡,还有强烈的故里情怀在里头。朱熹在《次韵择之进贤道中漫成》一诗中,有“岂知男儿桑蓬志,万里东西不作难”的诗句。意为“大男人以修身治国平天下为事业,以御乱之草‘蓬’为箭,以众木之本‘桑’为弓,射天下四方”的政治雄心。“桑”的这种政治象征意义同样在这首诗里得到应用,即有意指父亲“韦斋旧治”时栽下的“桑树”现已枝繁叶茂,其教育为本的政治理念在“令尹新治”中得以发扬光大。也就是说,父母官要有政治远见,荫庇子孙,造福于民。正因为“桑”的这种“根”的故乡情怀和“福荫子孙”的政治远见,为诗后面的“物我同根”埋下伏笔。做到前后呼应,顺理成章。

  在朱熹“教育为本”“致知力行”思想的影响下,尤溪县学得以快速发展。据查证,宋代三明境域共有518名进士中尤溪就有126名,约占四分之一。同样,兴学重教的良好风尚也在新形势下也得以发扬光大,尤溪县每年为国家输送的大学生也居全市前列。

  据《尤溪县志》卷四之《祠庙》载,宋乾道九年(1173)九月,尤溪县令石子重修建了尤溪县学庙堂。应他之邀,朱熹写了《南剑州尤溪县学记》一文和这首七律诗。

  这首诗的大意是,在知县石子重治下的尤溪县学,学子满堂,弦歌不断。楼宇高大,绿树参天,蔚为壮观。大阁红甍青瓦,从高处往下看,如临无底深渊,看不清地面。庙堂内学子讽咏对歌,把筹投壶,乐趣无穷。漫步阁楼周围环境,俯仰自然山水美景,浮现出“青山秀水,鸢飞鱼跃”气象。在这里,溪山有意,鱼鸟有情;物我情意,浑然一体,显得十分自然和谐。要知道,只关在“红甍青瓦”的大阁楼里求知是远远不够的,还要跨出学堂的栅栏,到大自然中去。自然与社会,那才是真正的大学堂;也只有融入自然,步入社会,涵泳体擦,才可以突破感知层面,理性地去领悟其中的大道。

  朱熹的这种主张,不禁让人们想起清人梁绍壬在《两般秋雨庵随笔》说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和现代伟人毛泽东说的“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他们所说的与“致知力行”的道理是一致的。

  知,即认知,见识。行,指行为,笃实践履,就是我们当今所说的“实践”。对知行的关系,朱熹从三方面作了论述:一、知行相须,不可偏颇;二、论知行的先后,则知先于行;三、论知行轻重,行重于知。他说:“致知力行,用功不可偏,偏过一边则一边受病,……但只要分先后轻重,论先后以致知为先,论轻重当以力行为重”“知行常相须,如目无足不行,足无目不见”“论知之与行,曰:方其知之而行未及之,则知尚浅。既亲历其域,则知之益明,非前日之意味”(《朱子语类》卷九)。“学之之博,未若知之之要;知之之要,未若行之之实”(《朱子语类》卷十三)。这就是知行合一的“致知力行”说。

  这里要特别强调诗中朱熹用“桑”所深藏的意蕴,既有故乡情怀的意味,也有教育为本的政治理念。朱熹曾说:“桑梓二木,古者五亩之宅,树之墙下,以遗子孙给蚕食,具器用者也……桑梓父母所植。”(《朱熹集注·诗集传》)桑梓是父母所植,是父母留给后代的财富,于是桑就与父母家乡连在一起,蕴含了怀乡思旧的独特意义。在家乡,有自己的父母、祖先,有自己的“根”。祖籍在婺源的朱熹诞生在尤溪,虽然七岁就离开了,但从这首诗里用“桑”字就可以看出,他不仅把尤溪当作他的故乡,还有强烈的故里情怀在里头。朱熹在《次韵择之进贤道中漫成》一诗中,有“岂知男儿桑蓬志,万里东西不作难”的诗句。意为“大男人以修身治国平天下为事业,以御乱之草‘蓬’为箭,以众木之本‘桑’为弓,射天下四方”的政治雄心。“桑”的这种政治象征意义同样在这首诗里得到应用,即有意指父亲“韦斋旧治”时栽下的“桑树”现已枝繁叶茂,其教育为本的政治理念在“令尹新治”中得以发扬光大。也就是说,父母官要有政治远见,荫庇子孙,造福于民。正因为“桑”的这种“根”的故乡情怀和“福荫子孙”的政治远见,为诗后面的“物我同根”埋下伏笔。做到前后呼应,顺理成章。

  在朱熹“教育为本”“致知力行”思想的影响下,尤溪县学得以快速发展。据查证,宋代三明境域共有518名进士中尤溪就有126名,约占四分之一。同样,兴学重教的良好风尚也在新形势下也得以发扬光大,尤溪县每年为国家输送的大学生也居市前列。

  论“道”与先秦儒学及传统文化的本质与核心

  郑建光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什么?什么是先秦儒学?其本质何在?只有完整而准确地回答了这一问题,才能对中国传统文化作出客观而公正的评判,才能理解儒学;同时,也才有可能谈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否则,必定会是五花八门,不着边际,语焉不详。既不能使人信服,又无法说服自己。王安石有云:“力去陈言夸末俗,可怜无补费精神”——恐怕就是这样一种情形;孟子亦云:“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1——圣贤所言,大概也就是这样一个道理。

  所谓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似乎可以被归结为一个“道”字。这个“道”大概可以说就是以老子为代表的原始道家之所谓“道德”的“道”,亦可以说就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之所谓“中庸之道”的“道”。著名学者李泽厚先生独出心裁将其具体定义为“度”,他认为这个“度”就是“掌握分寸,恰到好处”、就是“中庸”、就是“过犹不及”、就是“中国的辩证法”,“是难以言说却可掌握的实用真理”;而所谓“中庸之道”,在他看来,就是所谓“度的艺术”2。表面上看来,无可厚非;但究其实,我认为却无疑与李先生本人所曾讲到的“制造概念,提供视角,以省察现象”3一个“道”字便已是足够的了,似“不必舍此而别求所谓新说也”相悖;与此同时,这里之所谓“道”与李先生的“度”,又是貌合而神离,在根本上,并不是同一个东西。例如,在李先生看来,这个“度”,“就是技术或艺术,即技进乎道”。一方面,它“关乎人类存在的本体性质,非常明显而确定”;而在另一方面,它又“随着人类的生存、存在而不断调整、变化、扩大、更改”,“是活生生的永远动态的存在”4。由此可见,这一认识本身便自相矛盾,或者说含混不清的——既“非常明显”而又不明显,既不变而又可变,既“确定”而又不确定。然而,若从一般逻辑学的角度上看,这又如何可能呢?

  所谓“道”与李先生之“度”在本质上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它与李先生所谓“技术或艺术”之间既相互联系、密不可分又不完全等同于其所谓“技术或艺术”本身。于是乎,在这个意义上,如果我们说这个“道”是“形而上”的、不变的话,那么其中所谓“技术或艺术”大概便可以说是“形而下”的,是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着的一个变量——对此,不可整齐划一,一概而论;当然,亦不可望文生义,指鹿为马。

  孔子尝言:“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5由此可见,“道”、“德”、“仁”、“艺”应当说是既相联系、又相区别的四个相对独立的思想理念。其中,所谓“艺”,大概便可以说是李先生的“技术或艺术”;而所谓“道”,却又并非李先生的那个“度”或者其它别的什么神秘主义的东西。这个“道”,在金岳霖先生看来,它乃是“不道之道,各家所欲言而不能尽的道,国人对之油然而生景仰之心的道,万事万物之所不得不由、不得不依、不得不归的道,才是中国思想中最崇高的概念、最基本的原动力。”6——这一认识,今天看来,应当说是极为深刻的。

  但问题依然是:“道”是什么——这个问题,常令古圣先贤们浩叹不已。为此,还得从先秦儒学具体说起。关于先秦儒学及其核心或者本质问题,目前思想学术界的看法和认识似乎却并不统一。有的认为有一个,而有的则认为是两个(但核心或者本质,一般地说,它是唯一的,不可能存在着两个)。有的认为是“仁”、有的认为是“礼”、有的认为是“仁礼”、还有的则认为是“中和”等等,不一而足、无所适从。然则《礼记》中不曰“中正无邪,礼之质也”7乎?不曰“行修言道,礼之质也”8乎?《汉书》中不曰“道者,所繇适于治之路也,仁义礼乐皆其具也”9乎?

  从总体理念上说,先秦儒学就是“礼学”,就其核心或者本质而言,一言以蔽之乃先秦儒家的“中庸之道”。其中,“中”可以说是“礼”的本质,而“礼”则可以说便是“中”的标准和外化。那么,“道”者何谓也?曰:“中即道也”10,“道无不中”11。用北宋思想家石介的话说,就是“道乎所道也……道于仁义而仁义隆,道于礼乐而礼乐备,道之谓也。”12也就是说,所谓“仁义礼乐”者,究其实不过是“道之具也”,是“道乎所道”的具体能指及对象之所在;而所谓“道”、“中”或者说“中道”者,则却乃是“仁义礼乐”的所指、本质与核心,或于其上,或处其中,或在其外。如果说前者是能指、是存在和肉体的话,那么后者则便是所指、是灵魂与精神。若离开了前者,则后者便无所依附,难以被全面认知、正确解读和准确把握;同时,若离开了后者,则前者无疑亦将成为陈旧腐朽的东西。因为,“中”虽可谓之曰“道”,但“仁义礼乐”,则亦同样不是其他别的什么特殊的东西,而是“道乎所道”之所在。更具体而形象地说,它们乃是所谓“道之器也”或“道之具也”。

  《周易•系辞上》云:“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如果说这里的“道”就是上面的“中”而这里的“器”就是上面的“具”的话,我们就可以说,“形而上者谓之中”,“形而下者谓之具”;换句话说,“中”是“形而上者”,而“仁义礼乐”则是“形而下者”。“道”不离“器”正如“中”不离“具”,因而“形而上者”与“形而下者”便总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融于一体。“中”就是“道”,合而言之,即为“中道”;“器”就是“具”,合而言之,即为“器具”。“形而上者”谓之“中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具”。如果说前者是方式或方法,那么后者则便是概念或理念;如果说前者是思想、理论和世界观,那么后者则便是方法、实践和方法论。

  然而,所谓“道”,在先秦儒家看来,又无疑是其中至为重要的东西。难怪孔子对此要极而言之曰:“朝闻道,夕死可矣。”13其实,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看来,世界观与方法论是统一的。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换句话说“有道斯有器”;反之亦然。由此而构成先秦儒学乃至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与核心。

  【注释】

  1《孟子•尽心下》。

  2参见李泽厚《历史本体论/己卯五说》8、151、187页,三联书店,2003年版。

  3同上书,156页。

  4[1]同上书,8-10页。

  5《论语•述而》。

  6金岳霖《论道》16页,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

  7《礼记•乐记》。

  8《礼记•曲礼上》。

  9《汉书•董仲舒传》。

  10《朱文公文集》卷七十六,《中庸章句序》。

  11参见陈荣捷《西方对朱熹的研究》《中国哲学》5辑,208页,三联书店,1981年版及《朱子之创新》《朱子学新论》21-22页,三联书店,1991年版。

  12《徂徕石先生文集》卷二十,《移府学诸生》;卷十九,《宋城县夫子庙记》。

  13《礼记•里仁》。

  朱子文化对尤溪的影响

  罗向明

  朱熹是我国封建社会后期很有成就的理学家和教育家。他的理学思想,不仅在封建社会后期影响很大,迄今在东南亚一带仍然有深刻的影响。据县志记载,尤溪乃朱文公诞降之地,自公笃生以来,士颇知学,户有诵,家有弦,彬彬然风雅是尚。因此做为朱熹诞生地的尤溪,受朱熹理学思想的影响更为深刻。

  一、朱子文化对尤溪政治的影响

  1、对尤溪战略方针的影响。朱子文化对尤溪政治的影响,集中体现在县委县政府发展战略方针的制定之中。一个地方的发展战略就是对该地方的经济、社会、环境的发展所作的全局性、长期性、决定全局的谋划和规划。尤溪县委县政府发展战略的制定充分体现了朱子文化对尤溪县委县政府发展战略的影响。早在县第十一次党代会上就提出了“建设新兴工业县、打造朱子文化城”的战略方针。新一届的县委县政府又提出了“建设新型工业县,打造朱子文化城,构建和谐新农村”的发展战略。近年来,尤溪县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建设新型工业县、打造朱子文化城、构建和谐新农村"的战略目标,极大地促进了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快速健康发展。目前,尤溪县打造朱子文化城已初见成效,并取得了实质性的成果。

  2、对尤溪干部廉洁自律的影响。朱子文化对尤溪政治影响的第二个具体表现就是对党员干部廉洁从政、从业的影响。朱熹一生任实权的官位不足九年,他认为做官要为民着想,廉洁正直,尽职尽责地去做事。他的为官之道很值得我们当今党员干部在廉洁从政、从业学习的。为此县委把朱熹的"正君爱国、勤政爱民、廉洁奉公、不畏权贵"等官德修养融入到当今的廉政建设中去,深入开展廉政文化活动,组织有关部门收集、整理朱子文化廉洁治家格言警句及以朱熹"六劾贪官"为中心的反腐败教材,发挥"朱熹诞生地"爱国教育基地作用,提高反腐倡廉宣传教育效果,在尤溪全县上下营造崇廉尚廉、风清气正的良好社会氛围。

  3、激发干部牢固树立执政为民的思想。2009年,县委县政府专门印发了《朱子文化基础知识简明读本》3000册发放给每个机关干部,力求通过学习,了解朱熹政治法制的理念:“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民为帮本,取之无度,则其国危矣”、“官无大小,凡事只是一个公”等思想,牢固树立执政为民的思想。

  二、朱子文化对尤溪经济的影响

  朱子文化对尤溪经济的影响集中体现在尤溪的企业在发展经济上打“朱熹”牌,发展企业中渗透朱子文化的气息,在构筑企业文化中充分体现“朱熹”的元素的历史底蕴,为尤溪企业更好地发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1、围绕“朱熹”注商标。尤溪是朱子的故里,许多的本地企业都紧紧围绕“朱熹”,做好做足“朱熹”的文章,在企业文化建设中都融入了朱子文化的元素。近年来我县向国家商标总局申请注册"朱子"商标38件、"朱子故里"商标45件;形成了沈郎食用油有限公司、朱子文化旅行社、朱子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朱子书城、朱子酒楼等一批以朱子文化命名的企业和"朱子"、"文公"、"沈郎乡"、"活水泉"、"朱子故里"等一批以朱子文化为内容的商标。"沈郎乡"一级茶籽油是尤溪县沈郎食用油有限公司生产的主打产品,取得很好的经济效益,成为尤溪县借助朱子文化品牌优势提升企业实力的典型例子。

  2、围绕“朱熹”构筑企业文化。最典型的就是尤溪县流域公司。尤溪县流域公司以"源头活水"文化来丰富企业文化内涵,创办了"寻求尤溪河流域不断发展的源头活水"的刊物《源头活水》。公司在生产区、生活区等醒目位置,用广告灯箱、条幅等方式,以《朱子家训》、《观书有感》等为内容,形成了具有浓郁朱子文化元素的企业文化。在车间班组中将朱熹的"读书是起家之本"的思想与"活到老、学到老"结合起来,开展"争创学习型工会、争做知识型员工"等系列活动。以朱熹"和顺治家"的思想,构建企业"和谐、稳定"的氛围,开展"和亲一家、共创辉煌"大型联欢等活动,还结合家庭文化教育,发放《朱子家训》、《南宋大儒朱熹》等书籍,陶冶员工情操。

  3、围绕“朱熹”提高尤溪知名度。通过积极开展以朱熹诞辰纪念活动大大提高尤溪的知名度,使尤溪经济上新台阶。如:近年来在朱熹诞辰日前后举办歌曲歌咏比赛、朱子文化文艺晚会、朱熹纪念馆开馆仪式、"朱熹杯"海内外征联大赛暨"朱熹诞生地--尤溪风采"福建省摄影大赛颁奖晚会、"朱熹诞生地--尤溪风采"摄影展、纪念朱熹诞辰878周年公祭活动和朱子文化论坛等系列活动。成立朱子书画院、《桃李芬芳》青少年民乐观摩音乐会、纪念朱熹诞辰879周年祭祀庆典、"朱子文化城建设"座谈会等系列活动。从而大大提高了尤溪在海内外的知名度,促进了尤溪经济进一步的发展。

  三、朱子文化对尤溪社会的影响

  朱子文化对尤溪社会的影响特别是《朱子家训》以及朱熹的治家之说“读书起家之本,循理保家之本,和顺齐家之本,勤俭治家之本”四本之说等深深影响了尤溪几百年来的社会风气。如今朱子文化又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深深影响了尤溪的乡风、民风,使尤溪的社会风气更加的淳朴、和谐。

  1、在校园大力开展遵纪守法,做正直人的活动。对学生们灌输“处世无私仇,治家无私法。勿损人而利己,勿妒贤而嫉能,勿称忿而报横逆,勿非礼而害物命。见不义之财勿取,遇合理之事则从。”等儒家思想合理的内核,让朱子文化的精髓感染和熏陶青少年,大力宣传“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在学校积极开展遵纪守法的教育,促使学生从小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

  2、通过各种载体在全社会开展明礼诚信的教育活动。努力做到政府做明理诚信的政府,企业做明理诚信的企业,公民做明理诚信的公民。

  3、大力倡导团结友善。“见老者敬之,见幼者爱之”。在全社会人大力提倡团结友善,提倡尊老爱幼,提倡互相帮助。在中、小学校里开展主题为 “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他人、感恩国家、感恩自然” 的“感恩教育”的活动,从而使学生从小就能心怀感恩之心,与人为善,通过浓厚的人文氛围,优化师生关系,办好恩泽事业,拓展感恩空间,促进施恩、受恩、感恩三者之间的良性互动。

  四、朱子文化对尤溪城市建设的影响

  县委县政府在城市规划中始终贯穿一条主线:"朱子文化城"。在城市规划中充分考虑了尤溪是朱熹诞生地这一优势,将“朱熹”深深融入了尤溪城市规划中,使尤溪这一“闽中明珠”处处散发出朱子文化的气息。

  县政府聘请了上海同济大学等知名的专家、教授来编制"朱子文化城"总体规划,以"东扩西连美中心"为重点,将城区的规划面积扩大到东至梅仙、西至西城的40平方公里,使尤溪县城区形成"一城二区三园"的基本框架和空间布局形态。近年来,尤溪县新修复了南溪书院、文公祠、半亩方塘、沈樟别苑、名人碑刻长廊、朱熹生平浮雕等与朱子文化相关的名胜古迹。2007年2月,总体资650万元,总面积达2万平方米的"大理公园"竣工并投入使用。目前县政府又开始以沙洲公园为中心,建设集广场集会、市民休闲、健身活动、朱熹纪念为一体的 “十里朱子文化长廊” 综合性大型公园。随着这一景观工程的建成,我相信它将为提升尤溪城市建设品位,塑造精品城市形象,构筑旅游基础设施起到积极的作用。

  【参考书目】

  1、《走进朱熹》

  2、《朱熹的故事》

  3、《朱子文化基础知识简明读本》

  4、尤溪县打造朱子文化城工作述略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