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 引 号: SM11915-0100-2023-00008
  • 备注/文号: 尤新政综〔2023〕54号
  • 发布机构: 尤溪县新阳镇人民政府
  • 公文生成日期: 2023-03-28
新阳镇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新阳镇山洪灾害防御预案的通知
尤新政综〔2023〕54号
来源:尤溪县新阳镇 时间:2023-03-28 15:34

各村(居)、有关单位:

  《新阳镇山洪灾害防御预案》已经镇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新阳镇人民政府 

  2023年3月28日

  新阳镇山洪灾害防御预案 

  第一章 总 则 

  一、编制目的 

  为有效做好山洪、泥石流、滑坡等自然灾害的防御和处置工作,确保山洪灾害防御工作高效有序进行,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避免群死群伤事件发生,保障我镇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特编制本预案。 

  二、编制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和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山洪灾害防御预案编制大纲》、《尤溪县山洪灾害防御预案》。 

  三、编制原则 

  (一)坚持科学发展观,体现以人为本,以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为首要目标。 

  (二)实行各级人民政府行政首长负责制,分级管理责任制、分部门负责制、技术人员责任制和岗位责任制,统一领导、统一指挥,各司其职,各负其责。 

  (三)因地制宜,城乡统筹,突出重点,兼顾一般,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 

  (四)安全第一,常备不懈,以防为主,防、抢、救相结合, 

  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 

  (五)全面部署,统一调度,公众参与,群专结合,尽可能调动全社会积极因素。 

  四、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本镇区域内突发性山洪、泥石流、滑坡等灾害的防御和应急处置。 

  第二章 基本情况 

  一、经济社会概况 

  尤溪县位于福建省中部,素有“闽中明珠”之称,也被称为“中国金柑之乡”“中国绿竹之乡”“中国竹子之乡”“中国油茶之乡”“中国革基布名城”“朱子理学文化名城”等。尤溪县处于东经117°48′30″~118°40′,北纬25°50′36″~26°26′30″之间。东邻闽清和永泰县,南接德化县,西连大田和沙县,北毗南平市。县域东西宽约88km,南北长约72km。全境面积3463km2,居全省县级第二位。县人民政府驻地城关镇,距省会福州市国道180km,高速公路155km,水路232km;距三明市省道99km,高速公路86km。 

  新阳镇位于县境西南部,西、南与大田县相邻,地理坐标为北纬25°58′~26°09′、东经117°57′~118°05′。面积266km2。2019年总人口50870人。辖1个社区、23个行政村。镇政府驻池田村,距县城48km。境内有九阜山自然保护区。 

  二、自然地理概况 

  (一)地形地貌 

  尤溪县地处戴云山脉北段西部,戴云山脉从德化境内西北伸入尤溪县东南部,玳瑁山由大田、永安、沙县蜿蜓入境,延伸西部、西北部,以闽江支流尤溪自西南向南北把全县划成两大半。溪南属戴云山脉的东北段,溪北属玳瑁山脉的东段南坡,构成全县地势高低不平,东、西、南三面高山环抱,整个地势由西北、东南、西南向东北方向倾斜。 

  境内以中低山地和丘陵为主,占总面积的93%。地势中部低,西北与东南山岭耸峙,千米山峰林立。山间盆地及河谷平原错落其间,面积占6.94%,尤溪河斜贯南北。全县海拔差异较大,最高峰大漠山坐落东南方,海拔1472m,最低处是东北方,为尤溪口镇政府驻地尤墩村,海拔72m。 

  尤溪县地形分为四个类型,分别为:山地、丘陵、山间盆地和河谷平原。 

  新阳镇地势,境域以中低山及丘陵为主,北西部为武夷山脉,中部为玳瑁山脉,东南角依傍戴云山脉。四周群山环抱,中间低平,由北而南形成一条狭有盆地,东有海拔1298m的棋盘顶和972m的孔北山,北有1271m的银凤亭,南有1095m的大帽山,西有891m的春峰峡顶。 

  (二)气象水文 

  新阳镇属中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夏季暖热,冬季温凉,春夏多雨,降水丰富。多年平均气温17-18℃,年均无霜期280天。年平均降雨量1650mm,降雨多集中在4-9月,约占全年79%,10月至翌年3月仅占全年21%,降雨时间分布不均,大范围降雨有梅雨和台风雨两种类型,梅雨是受太平洋季风和北方冷气团交汇形成峰面雨,一般在5-6月份,前后约50天,常阴雨连绵,降雨强度不大。台风雨是台风或热带风暴携带的暴雨,一般在7-9月,降雨历时2-4天,时间短,强度大。 

  (三)地质 

  尤溪地处闽西南拗陷带与闽东火山断拗带结合部,政和大埔北东向深大断裂从西部贯穿县境,处于构造敏感部位。 

  境内岩浆活动较为频繁,活动期次较多,出露志留纪二长花岗岩;二叠纪闪长岩、石英二长岩和闪长花岗岩;早侏罗世凝灰熔岩、二长花岗岩;晚侏罗世闪长岩、石英闪长岩、二长花岗岩;早白垩世石英闪长岩、二长花岗岩和晶洞碱长花岗岩、花岗斑岩和石英正长岩。以侏罗系侵入岩最为发育呈东向展布于新阳联合、大模山胼后带,面积794.54平方公里。 

  区内地层发育较全,中一晚元古代的大岭组,东岩组和龙北溪组为片岩和变粒岩,主要分布于梅仙、肖坂、台溪、八字桥及尤溪口一带;震旦系稻香组为浅变质凝灰岩、千枚岩类,仅出露于中仙以南;古生界天瓦冻组,栖霞组、文笔山组、童子岩和翠屏山组,为一套陆相、海陆交互相碎屑沉积岩类,零星出露。中生界地层出露较全,以陆相沉积、中酸性火山岩及海陆交互相碎屑岩沉积为主,分布较广,其中长林组于梅仙、联合、西城、坂面、西滨等大面积出露;南园组为一套巨厚的陆相—中酸性火山喷发岩系,出露于尤溪河以东的大部分地区,面积约1252.46平方公里。 

  (四)河流水系 

  1、新阳溪:发源于尤溪新阳上地,流经上地、溪坂、文山,于德洲汇入文江溪,流域面积108km2,河道长26km,河道平均坡降8.41‰,多年平均降雨1537.7mm,多年平均径流量0.87亿m3,多年平均流量2.75m3/s。 

  2、京口溪:发源于新阳,流经葛竹、京口,于坂面汇入尤溪。流域流域面积109km2,河道长27km,河道平均坡降12.3‰,多年平均降雨量1504.1mm,多年平均径流量0.87亿m3,多年平均流量2.77m3/s。 

  3、七尺溪:发源于新阳镇大坋,流经英地、双鲤、朱源里、七尺至西城镇于光林汇入青印溪。流域面积90.6km2,河道长27km,河道平均坡降25.1‰,多年平均径流量0.508亿m3,多年平均流量2.42m3/s。 

  4、王厝坂溪集雨面积30 km2,主河道长8km,多年平均径流量0.7亿m3。发源于新阳镇建新村,流经建新村、龙益村、池田村、上井村等4个村,汇入新阳溪。 

  5、登山溪集雨面积18.4 km2,主河道长9 km,多年平均径流量0.276亿m3。发源于新阳镇登山村,流经登山、夏阳、大田卜溪等,汇入文江溪。 

  6、管前溪集雨面积18.03 km2,主河道长10 km,多年平均径流量0.27亿m3。发源于新阳镇碗厂、龙上村,流经碗厂村、龙上村,汇入青印溪。 

  7、文江溪尤溪段长度10.5km,新阳镇境内集雨面积20 km2,主河道长8 km。发源于大田,流经我镇高士、中洋、夏阳三个村。 

  三、历史山洪灾害及成因 

  (一)洪灾概况 

  尤溪县属丘陵山区,地形复杂,以暴雨洪水、滑坡、泥石流为主的山洪灾害频繁发生。据有关历史记载,仅尤溪城区在历史上就曾经发生多次洪水灾害。1960年6月9日至10日出现一次一九四九年后最大洪灾,尤溪水位站实测水位达115.74米,超过警戒水位8.74米,城区大部分房屋受淹,旧街道可通船,很多建筑物倒塌,木材等物资被大量冲走,全县受灾4个乡镇,死亡6人,估计经济损失达千余万元。 

  (二)洪水成因 

  尤溪县多年平均降雨量1579.3毫米,年降雨变差系数Cv为0.14—0.15。降水年内分配不均,主要集中在汛期,其中3至6月降雨量一般可占年降雨量60%左右。从1953年以来最高洪水次数和发生月份记载资料来看,3—6月锋面雨造成的洪水较多,洪水位也较高,洪水次数占系列年内的68%,其中仅5—6月洪水次数就占系列年内的61%;7—10月雷雨、台风暴雨造成的洪水位一般较低,洪水次数占系列年内的32%。 

  尤溪县东部为戴云山脉主体一部分,山地高大连绵,山峰海拔多在千米以上,其中大模山(海拔1472米)为最高峰;西部有铁打岩(海拔1177米)、武陵山(海拔1108米)、金峰山(海拔1387米)、金鸡山(海拔1192米)等4个山峰构成的山体大致呈南西—北东走向,是沙溪和尤溪的分水岭,海拔大多在800米以上,山坡陡峻,河谷深切,比降大,峡谷多,曲流发育;中部大多为丘陵,海拔均在500米以下,地势由西南向东北逐渐降低倾斜。由于新构造运动的抬升和水流的强烈侵蚀切割,使地貌类型复杂多样,山地丘陵占很大比重,其次是盘谷多,平原面积狭小,分别占总面积的93.04%、5.66%和1.3%。境内水系发育,共有流域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14条,主河道平均坡降约为26‰,冲刷强烈。加上森林砍伐,植被遭受一定程度的破坏,土壤裸露,暴雨突发,洪水、泥沙俱下,迅速汇集成大流量洪峰。 

  四、山洪灾害防御现状 

  (一)防灾非工程措施 

  一是加强宣传教育。每年利用《水法》宣传日,进行《水法》、《防洪法》、《水土保持法》、《河道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和山洪灾害防御知识的宣传,教育广大群众克服麻痹思想和侥幸心理,增强自防意识。二是做好汛前检查。对重点防护地段的防洪设施、防洪能力、机构设置、防汛责任制的落实情况进行全面检查,进一步明确全县的防汛工作目标、任务和工作重点,确保责任落实到位。三是实行行政首长防汛责任制,坚持统一指挥、分级管理、部门协作的原则,在指挥部的统一领导下,开展救灾避灾工作。 

  (二)防灾工程措施 

  为有效防止山洪灾害发生,最大程度的减轻灾害损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从我县多灾的实际出发,全县共建成大、中、小型水库88座,总库容20亿立方米,起到调蓄洪水和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作用;开展以植树造林、封山育林为主的水土保持措施,减少水土流失,防止山洪灾害;完成城区防洪堤建设,使城区的防洪标准提高到了20年一遇;建成“一个中心、两个中继站、二十八个雨量水位遥测站、八个雨量站”组成的尤溪洪水预警报系统,为科学调度、有效防洪减灾打下了坚实基础。 

  (三)存在问题 

  1.全镇共有中、小型水库13座,但由于规划标准低,工程不配套,经过多年运行,老化失修,存在较多病险隐患,不能正常发挥效益,已不能适应国民经济发展对防洪要求的需要。 

  2.受地形、地貌影响,以及长期以来人类活动给山体稳定带来的破坏,造成了许多新的山洪灾害隐患。 

  3.山洪灾害发生区域大都没有水文、气象监测设施和预警预报设备,给山洪灾害的防御带来一定困难。 

  第三章 危险区、安全区的划分 

  一、危险区 

  危险区是指受山洪灾害威胁的区域,一旦发生山洪、泥石流、滑坡,将直接造成区内人员伤亡以及房屋、设施的破坏。危险区一般处于河谷、沟口、河滩、陡坡下、低洼处和不稳定山体下。 

  危险区可采取工程措施消除危险隐患,也可能因为新的山洪地质灾害产生新的危险区域。有关部门应随时注意更新信息。 

  二、安全区 

  安全区是指不受山洪、泥石流、滑坡威胁,地质结构比较稳定,可安全居住和从事生产活动的区域。安全区是危险区人员的避灾场所。各乡镇、村可从当地实际情况出发,因地制宜,避开河道、沟口、陡坡、低洼地带,选择地势较高、平坦或坡度平缓的地方划为安全区。 

  第四章 组织指挥系统 

  一、组织指挥机构 

  (一)镇政府防汛抗旱指挥部(以下简称“镇防指”),负责领导全镇的防御山洪灾害工作,由镇人民政府镇长任总指挥,分管领导以及副科以上领导为副总指挥,镇政府办、水利工作站、自然资源所、党委办、尤溪二中、中心小学、企业站、派出所、民政办、财政所、村建站、公路站、农技站、林业站、文化站、卫生院、效能办、应急办、供电所等单位负责人为指挥部成员。 

  其办事机构为镇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以下简称“镇防汛办”),设在镇水利工作站;各村设立防汛抗旱指挥机构,在镇防指和本村党支部、村委会领导下,开展全镇山洪灾害防御工作。 

  1.监测组。各辖区以群防群测为主,水利站、自然资源所监测为辅。 

  2.信息组。党委办、水利站、自然资源所、广电站等部门为成员。 

  3.转移组。人武部、派出所、公路站、村建站、尤溪二中、中心小学、文旅办等部门为成员。 

  4.调度组。水利站、公路站、民政办、财政所等部门为成员。 

  5.保障组。政府办、民政办、财政所、卫生院、自然资源所、广电站、供电所等部门为成员。 

  (二)各村在镇防指的领导下,负责本行政区域的山洪灾害防御工作,并成立以村主任为负责人的山洪灾害防御工作组。各村成立不少于10人以民兵、民兵预备役人员和青壮年为主的应急抢险队;并要落实降雨、水位、工程险情、泥石流、滑坡监测人员;确定1名信号发送员,并造花名册报送镇防汛机构备案。各行政村每年4月1日前应根据人事变化情况及时调整充实应急抢险队伍,并登记造册,4月上旬组织进行一次实地集训演练。 

  二、职责与分工 

  (一)镇防汛抗旱组织指挥机构职责 

  1.镇防指职责 

  (1)贯彻执行有关防御山洪灾害工作的法律法规和上级防汛指挥部的指示、命令,统一指挥全镇防御山洪灾害工作。 

  (2)贯彻“安全第一、常备不懈、以防为主、全力抢险”方针,立足于防大汛、抗大洪,部署年度防御山洪灾害工作任务。明确各部门的防洪职责,落实防洪任务。协调部门之间、上下级之间的工作配合,检查督促各有关部门做好防御山洪灾害准备工作的思想、组织、物资、技术“四落实”。 

  (3)遇暴雨、洪水等较大灾害时,及时掌握情况,研究对策,指挥协调山洪灾害抢险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损失。灾后组织各方面力量迅速开展生产自救,修复水毁工程。 

  (4)按水利工程分级管理的原则,组织落实每项工程的防汛负责人和技术责任人。 

  (5)建立健全防御山洪灾害指挥部日常办事机构,落实人员编制,配备专职人员和必要的设施,解决日常经费,常年开展工作。 

  (6)建设和完善防御山洪灾害指挥自动化系统,不断提高决策指挥水平,逐步实现防御山洪灾害工作的规范化、现代化。 

  2.指挥长职责 

  全面负责本区域内的山洪灾害防御工作,安排督促各责任人做好本职工作,熟悉掌握本区域山洪灾害发生情况和相关防御措施,做好各环节检查指导工作,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在遭遇山洪灾害紧急情况下,到现场坐镇指挥,调动人力、物力,有效地投入到抢险救灾工作中,做到指挥果断科学,发布命令明确。 

  3.镇防办职责 

  (1)及时掌握汛情、工情、险情和灾情,向镇政府、镇防指有关领导报告并对外发布汛情、灾情。 

  (2)提出防御山洪地质灾害的目标、重点和措施等建议意见,为镇防指提供决策依据。及时传达县防指的指令,完成交办任务,督促各项防御山洪地质灾害措施的落实。 

  (3)负责镇级防御山洪地质灾害抢险物资、器材的添置、储备、调剂和管理,协调有关部门做好抢险物资、器材的储备、管理。 

  (4)负责镇防指的日常管理工作。 

  4.镇防指成员单位职责 

  (1)党委办:及时准确报道全镇防汛抢险、救灾工作情况。 

  (2)政府办:负责储备充足的防汛抗洪抢险物资,保证抗洪抢险物资的及时供应,保障防汛通讯畅通。 

  (3)财政所:负责防洪工程建设、防汛基础设施建设、水毁工程修复、防汛抢险、水库应急加固经费筹措,并及时落实到位。 

  (4)水利站:负责防洪工程的行业管理,负责所辖水库、河道工程的安全运行,组织防洪工程抢险及水毁工程的修复工作。 

  (5)村建站:负责本系统管理的城市排涝抢险工作。 

  (6)派出所:负责维护防汛抢险秩序和灾区社会治安,打击偷窃防汛抢险物料、破坏防汛工程、防汛通讯、测报设施、干扰防汛工作的违法行为;协助抗洪抢险机构组织撤离山洪灾害区的群众。 

  (7)民政办:负责山洪灾害区救灾和灾民生产生活的安置工作,统计核定洪涝灾情。 

  (8)自然资源所:负责滑坡、泥石流等山洪地质灾害的勘测评价、预防、预报、防治和抗灾抢险工作。 

  (9)供电所:负责本系统的防汛工作及防汛、抢险、排涝、救灾的电力供应;及时抢修因灾损毁的供电设施,保障救灾指挥用电和灾后电力设施的修复工作。 

  (10)公路站:负责优先运送防汛、抢险、救灾、防疫的人员、物资和设备;及时组织抢修水毁公路,保证交通运输畅通,并负责为紧急抢险调集所需车辆、统计核定公路交通水毁损失。 

  (11)卫生院:负责本系统的防汛工作和灾区的医疗保障、卫生防疫和医疗救护。 

  (12)尤溪二中、中心小学:负责本系统的防汛、抢险、救灾工作及校舍危房排危工作。 

  (13)农技站:负责指导山洪灾害区农业救灾和生产恢复工作,统计核定农业灾情。 

  (14)广电站:负责广电系统的防汛工作 

  (15)人武部:负责协调民兵预备役人员执行抗洪抢险、营救群众、转移物资等重大防汛抢险任务。 

  5.指挥部各专项工作组职责 

  监测组:负责监测辖区内雨量站、气象站的雨量,水利工程、危险区的沟谷河道水位、流量,水库来洪量以及大坝的稳定性等与山洪灾害相关的资料,并把监测到的山洪灾害信息及时准确地上报信息组或直接上报指挥部办公室。 

  信息组:负责收集整理分析气象、水文及工程的各种信息,及时掌握暴雨、洪水、灾情、险情等信息,准确预报降雨和河流来水,及时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 

  转移组:按照镇指挥部的命令及预警通知,听从调度指挥, 

  负责做好受威胁区群众按预定路线和地点转移的组织工作,做到 

  转移动员到户到人,确保转移途中和安置后的人员安全。 

  调度组:按照指挥部的命令,负责水利工程的调度运用,包括水库来水调控、抢险人员的调配及抢险救灾物资和车辆使用的调度管理,处理善后补偿工作。 

  保障组:全面负责临时转移群众的基本生活和医疗保障,组织筹措救助资金及物资,协调被安置户房屋搬迁建设及新的宅基地用地审批手续。 

  应急抢险队:听从指挥部的命令,按照调度有序开展抢险救灾工作。 

  第五章 监测预警 

  一、山洪灾害雨、水情临界值 

  根据流域的下垫面条件和对历史山洪灾害形成及演变过程的分析,确定警戒雨量和危险雨量。按时段划分,4条主要河流均将1小时、3小时、6小时、24小时降雨分别达50-70、70-100、100-120、120-180mm作为警戒雨量,将1小时、3小时、6小时、24小时降雨分别达≧70、≧100、≧120、≧180mm作为危险雨量。 

  尤溪水文站警戒水位为104.5m,保证水位为108.5m。 

  二、实时监测 

  (一)监测内容:县境内山洪灾害的主要监测内容是降雨量、河流水位高程、来洪流量及有人居住地区山体滑坡和泥石流动态等。 

  (二)监测要求:以群防群测为主,专业监测为辅。监测员按照预案,根据监测内容有目的、有步骤、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监测,做到监测数据准确、上报及时。在汛期,如遇降雨天气,监测人员须每4小时监测一次降雨量和河流水位或流量;如降雨达到中到大雨时,须每2小时监测一次降雨量;在紧急情况下,如降雨达到大到暴雨,须每1小时监测一次。监测到的数据要迅速报告指挥部办公室和信息组,由办公室和信息组再向指挥部报告。 

  三、通信 

  (一)信息发布和通信方式 

  根据实际情况可采用广播电视、固定电话、无线电话、传真、短波电台、吹哨、敲铜锣等。在非常情况下,还可以借助汽车、摩托车等交通工具进行信息传递。 

  (二)山洪灾害信息网络建设 

  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因地制宜分期建设与通信方式相适应的山洪灾害监测信息、警报传输和信息反馈通信网络,以适应 

  形势发展的需要。 

  (三)信息共享平台建设 

  逐步建立镇级管理部门山洪灾害各类数据汇集及信息共享平台。 

  四、预报预警 

  (一)预报内容:气象预报、河溪洪水预报、水库水位预报。气象预报由县气象局发布;河溪洪水预报由县水文站发布;中型水库水位预报由县水利局发布。 

  (二)预警内容:暴雨洪水预报信息,暴雨洪水监测信息,降雨量、洪水位是否达到临界值,水库水位监测信息。 

  (三)预警启用时机: 

  1.接到暴雨天气预报,预报降雨量接近或将超过临界雨量值 

  时,发布暴雨预警信息; 

  2.当上游水位急剧上涨,将对下游造成山洪灾害时,立即向下游发布预警信息; 

  3.水库发生溃决性重大险情时,及时发布相关信息。 

  (四)预警发布程序:根据调查、监测、分析,按临界雨量、水位、山洪灾害征兆等,及时发布警报。根据具体情况,制定预警程序和启用条件。 

  1.在一般情况下,山洪灾害防御预警信号由县防指发布,按 

  县→乡镇→村→组→户的次序进行预警。 

  2.如遇紧急情况(滑坡、水库溃坝等),村可直接报告县防 

  指和乡镇防汛指挥机构,并可直接发布预警信号,在最短时间内完成预警工作。 

  (五)预警方式: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设置预警信号(如手机短信等)、报警信号(报警器等);按照发生山洪灾害的严重性和紧急程度,因地制宜地确定不同级别预警信号所对应的预警手段。 

  第六章 转移安置 

  一、转移安置 

  (一)转移安置原则 

  转移工作遵循先人员后财产、先老弱病残人员后一般人员,有组织转移为主、分散转移为辅的原则。 

  (二)转移安置地点路线 

  转移地点、路线的确定遵循就近、安全的原则。转移路线要避开跨河、跨溪或易滑坡等地带,向溪河沟谷两侧山坡或滑动体的两侧方向转移。汛前拟定好转移路线、安置地点;汛期有转移任务的行政村负责人经常检查转移路线、安置地点是否出现异常,如有异常及时修补或改变线路。 

  (三)转移宣传 

  制作明白卡,将转移路线、时机、安置地点、责任人等有关信息发到每户,真正做到家喻户晓。制作标识牌,标明安全区、 

  危险区、转移路线、安置地点等。 

  (四)转移安置方式 

  转移安置一般按照就近安置、集中安置与分散安置相结合的原则,采取投亲靠友、借住公房、搭建帐篷等方式。首先汛前确定需要转移的人员中老弱病残的情况,并做好统计,拟定专门的转移措施,对于特殊人群的转移安置采取专项措施,并派专人负责。如老人应该在汛前指定其家中青壮年或邻居中的青壮年1-2名负责其转移安置,小孩则由各家大人带领,病人和残疾人则由其家人或附近邻居中的青壮年1-2名负责转移安置。及时对转移安置灾民情况进行登记,逐级上报转移安置情况及需要解决的困难。 

  二、转移安置纪律 

  转移工作采取县、乡镇、村、组干部层层包干负责的办法实施,明确转移安置纪律,统一指挥,安全第一。转移安置通知必须由政府发出,安排运输力量,按照预案制定的转移路线,快速地把转移人员妥善的转移到划定的安全区,确保灾害来临时无一人掉队。对不执行防汛指挥部命令,玩忽职守,贻误战机,造成人员无法转移和伤亡的,追究相关人员责任,予以行政处分,直至追究刑事责任。 

  第七章 抢险救灾 

  一、抢险救灾准备 

  (一)普及山洪灾害防御的基本知识,增强防灾意识。 

  每年都对全镇人民群众,特别是对易发生山洪灾害地区的人民群众普及山洪灾害防御基本知识,做到宣传到村、到组、到户,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二)制定抢险救灾方案。 

  各村有关单位要制订防御山洪灾害预案,汛前按照预案落实各项措施,明确预警标准和“防、抢、撤”的范围、地点、方式,并进行必要的宣传和演练。 

  (三)抢险救灾物资的准备。 

  各村特别是山洪、泥石流易发区要配备充足的抢险物资,主要抢险物资包括:土石料、木材、铁线、编织袋、彩条布、草袋、汽油、柴油等;在汛前要落实好有关抢险救助器材,如车、船、救生衣、爆破器材等,并搞好技术培训。 

  公路站根据抢险救灾需要,汛期负责准备车况良好的大卡车,并保证随时调用,确保抢险物资和人员的运送。 

  二、做好灾害统计工作 

  各村要高度重视山洪灾害统计工作,对统计报表严格把关,确保上报灾情不漏、不错、不虚,做到及时、准确、可靠,为领导救灾决策提供依据。 

  三、抢险、救灾 

  一旦发生险情,在及时向上级防汛指挥部门报告的同时,启 

  动应急预案,组织应急抢险队立即投入抢险救灾,确保大灾之后无大疫,灾民有饭吃、有衣穿、有住处、有病能得到及时治疗;尽快开展生产自救,修复生产设施,使学校尽早复课,最大限度地减轻灾害损失。 

  (一)对可能造成新的危害的山体、建筑物等要安排专人监测、防御。 

  (二)发生灾情,首先把被困人员迅速转移到安全地带。 

  (三)如有人畜伤亡,及时抢救受伤人员,清理、处理人畜尸体。 

  (四)对紧急转移的人员做好临时安置,发放粮食、衣物,对灾区做好卫生防疫工作。 

  (五)迅速组织水利、电力、交通、通信等部门抢修水、电、路、通信等基础设施。 

  (六)紧急情况下可强制征用和调配车辆、设备、物资等。 

  第八章 保障措施 

  一、汛前检查 

  镇、村各级对所辖区域进行汛前全面普查,发现问题登记造册,及时处理,对可能引发山洪灾害的工程、区域等安排专人负责防守。 

  二、宣传教育及演练 

  (一)镇每年汛前,选择群众居住集中的地方和划定的危险区,通过会议、广播电视、墙报、标语、宣传车向群众广泛宣传山洪灾害防御预案的内容,使广大人民群众在思想上增强山洪灾害防御意识,提高防灾能力。 

  (二)有针对性地组织易发生山洪灾害危险区的人民群众熟悉转移安全区的路线和安置方案,当山洪灾害发生时,引导危险区的人民群众按照预案划定的转移路线快速地转移到安全区。 

  (三)加强组织危险区的人民群众进行转移演练,当山洪灾害发生时,确保人员安全地转移逃离危险区,有效地防御山洪灾害发生给人民群众造成的危害。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相关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