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溪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发展的意见

日期:2017-12-07 15:33 来源:尤溪县政府办
| | | |

各乡镇人民政府,县政府各有关部门、直属机构: 

  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特色现代农业发展水平,进一步打造全产业链产值超亿元的优势特色产业,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贯彻落实《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农业七大优势特色产业发展的意见》(闽政〔2017〕31号文)部署要求,在优化一产的基础上,将深化二产、强化三产、融合一二三产发展作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抓手、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大力发展品牌农业、生态农业、智慧农业,进一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延伸做强农业产业链,全面提升本县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水平和竞争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建设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新尤溪作出新的贡献。 

  二、基本原则 

  ——突出绿色发展。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构建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的产业体系,促进全产业链绿色化,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有机统一。 

  ——突出转型升级。注重创新驱动,一手抓科技创新推广,一手抓经营机制改革,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信息技术应用,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促进农业新旧动能转换,推动优势特色产业提质增效。 

  ——突出项目带动。遵循市场规则和经济规律,围绕产业发展重点,突出企业投资主体地位,科学谋划实施一批促当前、利长远的重大项目,推动项目可接续、发展可持续。 

  ——突出龙头牵引。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在产业发展中的“领头雁”作用,加快培育一批领军龙头企业,完善产业链利益联结机制,打造发展新引擎,提升核心竞争力,促进产业协同推进、融合发展。 

  ——突出产业集聚。以园区为平台,加强对产业的规划、引导和提升,“一产业一方案”综合精准施策,推动优势特色产业向适宜发展区域和园区集聚集群,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延伸产业链条,补齐产业链发展短板。 

  ——突出农民增收。完善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等共同发展的农业经营方式,引导广大农民参与到优势特色产业发展中来,稳步提高农民在产业各环节的增值收益,不断扩大优势特色产业的扶贫成效,让广大农民特别是贫困群众充分分享产业发展成果。 

  三、发展目标 

  到2020年,力争优势特色产业全产业链总产值超过百亿元,比2016年增加24亿元以上,年均增长超过7%。每个优势特色产业全产业链产值均超过4亿元,其中:水稻产业全产业链产值5.4亿元,比2016年增加1.3亿元,年均增长7.3%;茶叶产业全产业链产值9.2亿元,比2016年增加2.3亿元,年均增长7.1%;蔬菜产业全产业链产值17亿元,比2016年增加4.4亿元,年均增长8%;水果产业全产业链产值7.1亿元,比2016年增加1.1亿元,年均增长4.5%;食用菌产业全产业链产值11.2亿元,比2016年增加2.6亿元,年均增长7.1%;水产畜禽产业全产业链产值16亿元,比2016年增加2.4亿元,年均增长4.2%;油茶产业全产业链产值8.19亿元,比2016年增加2.19亿元,年均增长8.1%;林竹产业全产业链产值24.4亿元,比2016年增加6.8亿元,年均增长8.5%;花卉苗木产业全产业链产值4.1亿元,比2016年增加1.5亿元,年均增长8%。 

  四、重点任务 

  (一)优化一产。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积极推进种养结构调整,加快培育优质专用、营养健康新品种,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专业化、设施化生产,提升农产品品质,培育壮大农产品知名品牌,加快建成区域特色明显、比较优势突出的农业主导产业。 

  水稻产业:到2020年,全县稳定播种面积33.95万亩,实现产量14.94万吨。一要加强粮食生产功能区规划。进一步加强区内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强化粮食生产能力,保障粮食生产安全。二要做好水稻示范基地建设。在优质超级稻示范基地方面,全县每年建立20000亩优质稻示范区,在全县14个乡镇(尤溪口镇除外)各建立1000亩优质稻示范片,14个100亩优质稻核心示范方。在优质再生稻示范基地方面,在城关、梅仙、联合、西滨、洋中、溪尾、中仙、坂面、新阳、西城等10个乡镇各建立1个100亩优质高产核心示范方。三要加强良种繁育与新品种选育和推广。加快推进二级稻米以上优质品种推广应用,力争水稻优质率达90%以上,制种面积达万亩以上。  

  茶叶产业:到2020年全县茶园总面积达到12万亩,总产达1.66万吨,把产茶大县建设成为茶叶强县。区域规划布局重点在台溪、坂面、新阳、梅仙等乡镇,以茶叶专业合作社为龙头,规模化建立红茶和绿茶生产原料基地,结合发展茶乡小镇观光园、创意茶园、托梦养生园,全面推进绿色生态茶园建设,确保茶叶优质安全。 

  蔬菜产业:到2020年,全县蔬菜种植面积35.26万亩,总产量65万吨,其中认证有机蔬菜示范基地发展面积达1000亩,种植面积达800亩,平均年递增12.0%。着力调优品种结构,提高设施栽培比例和水平、推进优势区域规模化生产,促进节本增效。高山蔬菜基地,在汤川、中仙、洋中高山片区以茭白、萝卜、莴苣、扁豆、青瓜、甜豌豆、荷兰豆、辣椒、包菜、大白菜为主,规模面积2万亩。城郊商品蔬菜基地,在城关、西城城郊乡镇以叶菜类、茄果类为主,种植面积1万亩。特色蔬菜基地,在管前、八字桥以佛手瓜为主,种植面积0.5万亩;在溪尾、台溪、新阳、坂面、西滨、梅仙、洋中等乡镇建设槟榔芋、六月芋、苦瓜、黄瓜基地3万亩。 

  水果产业:着力巩固和发展金柑、芦柑、脐橙、蜜柚等特色优势柑橘类水果,注重改进栽培技术,提升果品质量和经济效益。金柑产业重点是稳定管前、八字桥金柑园区规模,大力推广金柑规范化栽培技术,加快早熟株系的选育、推广,扩大早熟品系的比例,推广“避雨防冻留树保鲜技术”,延期采收,改善品质,至2020年,全县金柑产量递增5%以上,总产达到3.5万吨,优质果率65%以上。芦柑产业以坂面、台溪等乡镇为重点发展区域,强化对黄龙病等重点病虫害的防控,着力恢复区域生产优势,重振“金奖”芦柑雄风,至2020年实现产量3.2万吨以上。脐橙、蜜柚产业以梅仙、联合、西滨、洋中等乡镇为重点发展区域,复制丁地脐橙、豪里红蜜柚、久泰农业发展模式,着力打造现代柑橘产业园区,至2020年实现产量4.5万吨以上。百香果产业重点推广中仙鑫吉源、剑溪成功经验,打造中仙、西城等千亩百香果标准化生产基地,至2020年,建设百香果标准化基地建设3000亩,实现产量0.5万吨。 

  食用菌产业:到2020年食用菌生产主产区实现工厂化、专业化、标准化、智能化生产,食用菌鲜品年产量达6万吨以上,食用菌核心基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物联网技术,对接种、培养出菇等主要环节的温、湿、光、气等级环境因子进行自动化控制、智能化管理,形成5条以上的食用菌自动化生产线。生产菌袋供给合作社和菇农进行出菇管理,建设成为装备设施自动化的产业集成区、智慧园。以洋中作为食用菌生产核心区,建设面积为2000亩。1000亩的工厂化食用菌生产聚集区、500亩食用菌家庭菇场区、300亩食用菌产品加工区、200亩食用菌科研试验示范孵化区。同时在汤川、中仙等高海拔地区,发展15000亩低温型菌类和反季节工厂化设施化栽培食用菌。在西滨、梅仙、联合、西城、坂面等低海拔地区,发展20000亩中高温型菌类栽培以及茯苓设施化种植。至2020年,全县食用菌鲜品产量达15.1万吨。 

  水产畜禽产业:以标准化养殖建设为基础,根据区域环境畜禽养殖承载量发展生产。生猪养殖以洋中、西滨、西城、联合、梅仙等乡镇为重点建立标准化生猪养殖基地,至2020年,年生猪出栏量控制在30万头以内。家禽养殖以生态环保家禽养殖为主,开发利用地方品种资源,通过牧与果园,竹山和林地套养相结合,以西城、坂面、新阳、梅仙等乡镇为重点建立肉鸡生产基地;以新阳、中仙、汤川、坂面、八字桥、西城、溪尾等乡镇为重点建立肉鸭养殖生产基地;以管前、西城、坂面、新阳等乡镇为重点建立蛋鸭养殖生产基地,至2020年家禽业存栏总量控制在218.54万头以内,与2015年相比,逐年增加4%。草食动物着力提升牛、羊和兔等比例,重点以洋中、梅仙、坂面、中仙等乡镇为重点建立戴云山羊保种基地;以汤川、溪尾、台溪、梅仙、洋中、西滨、西城、管前等乡镇为重点建立肉羊生基地;以中仙、台溪、管前等乡镇为重点建立肉牛生产基地。至2020年肉羊存栏数6.79万只,与2015年相比,逐年增加4.5%。水产业发展规划建设5个区,即:溪河大水面增养殖区,在尤溪、青印溪、源湖溪、华兰溪、七尺溪、清溪、后楼溪等溪河,以放流鲢、鳙、三角鲂、鲤、鲫、黄尾密鲴为主,每年放流60万尾。山塘水库养殖区,在管前、新阳、西城、联合、坂面、城关、梅仙、西滨、尤溪口等乡镇,水库养殖、放流增殖水域面积6万亩。池塘养殖区,在西城、城关、梅仙、西滨、洋中等乡镇,养殖面积3000亩,至2020年完成新建(改造)标准化池塘1000亩;梅仙、西城、汤川、新阳、洋中等乡镇规划名特优新中高档鱼类养殖,城关镇规划优质苗种生产,其他乡镇规划为常规品种养殖。稻田养殖区,在管前、八字桥、中仙、汤川、坂面、新阳、西城、台溪、溪尾、梅仙、联合、洋中等乡镇。休闲渔业区,在城关、坂面、管前、梅仙、洋中、汤川等水库,创建集垂钓、度假、烧烤、科普、水上观光、漂流、捕鱼等 “水乡渔村”项目6个。至2020年,全县增养殖水面5672公顷,其中,溪河增殖面积1800公顷,池塘养殖面积200公顷,水库养殖面积3672公顷。 

  油茶产业:至2020年,全县油茶林面积增加到28万亩,产油量达3000吨,油茶农人均增收600元。主要是适度发展油茶、油用牡丹等木本油料新植基地,大力开展并扶持以建设水平梯带、修剪、科学施肥、喷灌和作业道路为主要内容的油茶低产林生态改造,建立一批高标准油茶新植和低改精品示范基地,探索建立油茶与乡村度假休闲旅游相结合的途径,延长油茶产业链,加大油茶资源培育力度。 

  林竹产业:围绕“双增”目标,继续按照“三个必造”要求推进造林绿化工作,持续推进不炼山、不全垦造林。按照共享生态建设成果的要求,积极推进森林城市建设,着力打造宜居宜业环境。同时,注重珍贵乡土树种造林,优化林分结构,进一步强化森林科学经营,提高森林质量和生态功能。到2020年,全县实施人工造林更新面积15.50万亩,林冠下造林(含疏林地补植)面积4.10万亩;新建国家木材战略储备基地面积0.92万公顷;实施森林抚育面积49.14万亩,封山育林面积5万亩。扶持以竹山道路、竹林喷灌、竹林配方施肥为主要内容的丰产竹林基地建设。到2020年,全县扩大竹林1万亩,新发展丰产竹林基地7.5万亩,立体开发森林资源,利用林下资源和空地,科学间种、套种作物和发展立体种植养殖,采用林药、林菌、林果、林草、林茶、林菜、林苗、林禽、林畜、林蜂、林蛙、林鱼等模式,努力实现“不砍树,也致富”。到2020年,全县新增林下种植面积10万亩,年产值7000万元;新增林下养殖林禽500万羽、林畜250万头、林蜂2万箱、林蛙5万只,年产值4000万元。 

  花卉苗木产业:调减产能过剩的观赏苗木,以新阳花卉基地为龙头,加快发展适销对路的鲜切花、盆栽植物、新优苗木和食用药用工业用花卉。加快现代化生产要素投入花卉产业、现代生产方式改造花卉业的步伐,推动花卉产业结构加快升级、生产经营主体加快成长、产业支撑体系加快完善。到2020年,实现全县花卉种植面积达0.77万亩。 

  (二)深化二产。实施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工程,不断提升农产品加工增值率,稳步提高农业第二产业比重。大力发展农产品产地初加工,提高农产品产后商品化处理能力和农产品入市品级;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鼓励农产品加工企业实施技术改造,建设尤溪县食品生物医药加工园区,加快培育一批重点农产品深加工产业集群;进一步优化农产品加工业结构,大力发展冷冻保鲜食品、旅游休闲食品、方便即食食品、功能性食品和生物制品。 

  水稻产业:加强原粮基地建设,积极发展订单农业和定制农业,推进生产技术与产品的标准化;积极扶持龙头企业,推进产业化经营,开发优质特色粮油系列产品,培育一批老年人保健粮食加工名牌产品和婴幼儿有机粮食加工系列产品,引进推进米糠深度加工提炼工艺;加强特色粮油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建立健全特色粮油相关的质量、技术和环境标准及农产品全程质量安全跟踪控制体系。 

  茶叶产业:实施现代茶业项目工程,全面实施质量战略,推广茶叶标准化生产,提升标准化加工水平,提升茶叶质量水平、到2020年建立3个标准化生产加工示范园区。整合品牌,实施品牌战略,名优茶开发,扩大“尤溪红”“尤溪绿茶”品牌影响和市场竞争力。完善茶叶销售流通体系建设,建立闽中茶叶批发市场,形成产业聚集。同时鼓励我县龙头企业开发速溶茶、保健功能茶、休闲茶食品、茶生物制剂和添加剂等产品;引进茶叶深加工及出口企业,扩大销售市场。 

  蔬菜产业:强化特色蔬菜产后处理,积极发展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加快特色蔬菜质量标准体系建设,规范行业标准,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培育名牌产品。完善蔬菜分级、包装、保鲜等采后商品化处理设施设备,提升采后商品化水平。开发干制蔬菜、冻干蔬菜、蔬菜汁、蔬菜饮料等精深加工产品。到2020年蔬菜产品产地分级分拣比例达到50%以上,田间预冷处理比例达30%以上。 

  水果产业:加强果品加工转化能力建设,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在联合以久泰农业公司为主体建设1个面积50亩“区域果品加工中心”,配套建设1座可容纳2500吨水果的冷藏库。在管前金柑核心区,引进1-2家金柑深加工企业。与县内佳乐多、原色纯香、熟客等食品加工企业接洽,开发生产饮料、糕点、果脯、果酒、果醋等系列金柑产品。加强果品质量安全监控,建立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针对生产中存在营养失调、保鲜、采后处理、加工等方面问题,组织力量进行科研攻关,实现技术跨越。 

  食用菌产业:加快食用菌产品加工转化能力建设,延长产业链,提高食用菌产品附加值。对初制加工厂进行改造,新建或扩建一批精深加工生产线,开发食用菌精深加工系列产品。以西滨、洋中为区域建设食用菌加工区2000亩,并在食用菌核心区引进投资银耳精深加工项目开发生产饮料、护肤品、膨化食品;扩建和新增尤溪绿田园生物科技公司菌类活性物质加工成功能性食品生产;天茸公司食用菌多糖提取。食用菌加工呈现“多样化”。食用菌精深加工企业要把食用菌含有多种活性物质成分开发成功能性食品,营养食品、休闲食品。初加工企业和种植业主可把食用菌种成工艺产品、观赏产品、即食食品等。 

  水产畜禽产业:着力突破畜禽屠宰规模化水平,加快发展肉蛋奶制品。在洋中镇、西滨镇、城关镇等地以百斯特公司为核心建设一批生猪精深加工项目,发展种猪繁育--生猪养殖--食品深加工全产业链接模式,促进传统销售和互联网营销的高度融合。在汤川乡以“福之羊”公司为核心建设现代化肉羊熟食、果蔬 SC加工企业,采取标准化流程完成肉羊生鲜及其它农副产品的深加工,形成科技含量高、品种齐全、具有地区影响力的产业集群。积极引进发展水产品加工业,采用先进加工保鲜技术和加工方式,提高水产品加工质量和产品附加值,实现以品牌化为前提的加工品系列化、多样化。到2020年,全县水产品加工产量3000吨。 

  林竹产业:改造提升传统木竹加工业,发展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加大非木质利用开发,推进松脂、木质活性炭等林化精深加工,加快枝、叶、花、果、液等提取利用,培育新增长点,加快园区建设和产业集聚。到2020年,拟建成1万亩林产工业专业园,引进竹材家具生产、高中档家具生产、生物质系列产品提取及化学深加工等项目;建成3000亩生物医药产业园,引进油樟种植及提炼加工、银杏叶黄酮提取及系列产品开发等项目;纸浆制造、木制品、人造板、家具、林化等林产工业年增长率达10%,总产值达93亿元以上。 

  油茶产业:继续扶持油茶加工龙头企业福建省沈郎食用油有限公司做大做强,着力扩大企业基地规模,提升加工能力,增加综合加工产品种类(包括精炼茶油、豆油、茶皂素、洗护、保健系列产品),延长产业链,推进与中粮集团等多家企业OEM项目生产,推动企业以“公司+农户+基地”模式建设基地;到2020年,争取在创业板上市。推进油茶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大力扶持和引导油茶专业合作社规范建设,鼓励并带动油茶农集约经营,规模经营,增加收益,实现双赢。 

  花卉苗木产业:瞄准健康养生、美容养颜等新需求,推进花卉精深加工,开发以花卉苗木为原料的艺术、食用、化妆、医疗、保健等产品,重点推进铁皮石斛、金线莲等功能性花卉深加工。支持园林施工企业做大做强,引导企业合理使用乔灌花草与乡土树种。 

  (三)强化三产。积极搞活农产品流通,创新流通方式和流通业态,加强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建设,推进农超对接、农校对接、农批对接,鼓励发展定制配送、直供直销、微信营销等新模式。大力发展农产品品牌营销,进一步提升优势特色农产品知名度,不断拓展农产品国内外市场。加强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建设,逐步实现农产品线上线下交易一体化。支持发展农产品检测、包装以及仓储保鲜等服务业,加快建设功能完善、便捷高效的农业生产服务平台。拓展农村电子商务应用,培育农村电商人才,在全县建设150个农村代购、代售点,实现工业品入村、农产品进村,依托阿里巴巴等有实力的信息化领域品牌企业,建立农业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探索适合我县发展的农村电商路子。在“我家在景区”战略统揽下,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旅游,鼓励新型主体和企业结合各自产业发展休闲观光农业。 

  水稻产业:利用农业资源和旅游资源的整合优势,紧紧结合“我家在景区”战略思路,依托联合梯田项目为主体,传播本县农耕文化,大力发展农业休闲旅游。把上千年以来形成的农耕文化、饮食文化和乡土文化和农家的春种秋收、田园野牧、婚嫁习俗等充满“乡土味”的地方风情融入到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品中。打造好乡村旅游示范点、农业特色小镇、田园综合体、乡村旅游聚集区等优势品牌。到2020年,全县培育国家级休闲农业示范点3个、中国美丽休闲乡村5个,福建省最美休闲乡村3个,全省休闲农业示范点2个以上。休闲观光农业接待300万人次和经营收入3.2亿元,年均递增10%以上。 

  茶叶产业:打造朱子文化茗茶,组建非营利性茶文化研究机构,编制《尤溪茶叶》、创作茶歌,发挥“孝茶”宣传优势,打造“半亩方塘”朱子文化茗茶。继续开展茶叶鉴评会等茶叶品牌宣传活动,支持重点龙头企业加强品牌茶叶的系列化多样化开发,推动茶叶标识销售。鼓励新型茶业商业模式创新,促进茶叶电子商务规范发展,加快实体店功能转型。支持开设品牌专卖店、连锁营销、电子商务和现代茶馆茶楼等经营网点。持续开展“闽茶海丝行”茶叶经贸活动,扶持有条件的茶叶企业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蔬菜产业:着力发展冷链物流,加快发展净菜上市、定制配送等流通新业态。加强蔬菜物流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打造一批蔬菜冷链物流园专区,提高蔬菜采后增值率。依托大润发、百联等超市,推广农超直供对接、产品直销直供平台,继续开发闽中电商物流园农产品电商销售模式,培育一批较成熟的蔬菜定制配送、农超直供、电商销售主体。 

  水果产业:发展冷链物流、直销、配送等销售新兴业态。加强水果营销队伍建设和特色果品产地认证,提高开拓市场能力。举办或参与大型柑橘展销会和评优活动,进行产品宣传与推介,着力提高本县水果区域公用品牌的知名度与美誉度。依托龙头企业和行业协会,建立完善产品等级标准,实行统一包装、统一标识销售。积极发展水果电商,加强与农产品电商相匹配的果品标准体系、质量安全追溯体系、采后商品化处理设备、果品冷链基础设施建设。发挥旅游业的产业带动效应,打造水果主题特色休闲农业,开发集自由采摘,休闲体验,农家乐,科普研究于一体的水果生态特色旅游项目。 

  食用菌产业:构建园区食用菌生产、加工、仓储、冷链物流、销售一体的全产业链,建立电商平台,打造线上线上互动营销的产销模式。举办或参与大型食用菌展销会和评优活动,进行产品宣传与推介。发展活体菌棒或菇体冷链物流、直销、配送等销售,发展贸易物流、休闲旅游、体验营销、产学研等诸多领域。在洋中食用菌产业园建设参观旅游通道和自由采摘菇棚。开展“景区在我家、菌菇品味佳”旅游互动、自由采摘、体验烧烤等活动。 

  水产畜禽产业:培育一批有较强影响力畜产品品牌,打造尤溪黑山羊等区域公用品牌;继续支持福之羊、光华百斯特等龙头企业开发知名品牌、发展休闲农业。大力发展“互联网+”畜产品营销,支持畜产品冷链、仓储、物流设施建设,加快冷鲜肉配送体系建设。推进水产品批发市场、集散中心建设和升级改造,鼓励扩建冷库,提升冰鲜水产品冻存率。鼓励各地打造区域性渔业品牌,支持水产企业争创中国驰名商标、国家地理标志、省著名商标、省名牌产品、无公害水产品等品牌。 

  林竹产业:加快开展碳汇造林和森林经营碳汇项目活动,增强森林的固碳能力和生态服务功能。加强森林经营固碳增汇研究,探索高效增汇的经营措施,并加以推广应用。总结林业碳汇试点经验和做法,重点发展森林经营碳汇和碳汇造林项目,探索开展自愿减排(VCS)林业碳汇项目,推广以森林经营类型为主的林业碳汇项目。充分发挥森林景观资源优势,鼓励社会资金投入发展森林生态旅游,依托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和“森林人家”,将一批森林风景资源集中、景观品位高、规模大、交通区位条件好、影响辐射面广的森林公园、“森林人家”示范点规划建设为精品旅游线路,逐步形成森林休闲、养生、探险、体验等生态旅游区域品牌。到2020年,实现全县森林旅游总产值达5.9亿元,森林旅游人数达900万人次。 

  油茶产业:充分发挥 “中国油茶之乡”“尤溪茶籽油”地理标志集体商标作用,加大品牌宣传力度,大力推广油茶企业或合作组织使用“尤溪茶籽油”地标,中国驰名商标提高品牌知名度,提升发展水平;鼓励油茶加工企业、专业合作社和油茶培育大户通过电子商务平台发布和获取信息,开展油茶产品电子营销业务,探索实施油茶林认养经营模式,建立油茶旅游观光工厂、休闲度假避暑基地,提高油茶产业经济效益。 

  花卉苗木产业:推进线上线下花卉苗木市场建设,大力发展花木租赁、花木装饰和园林养管等服务业。同时做好花卉产业提升、现代花卉生产示范、花卉市场流通体系建设、花卉产业链延伸和闽台两岸花卉合作交流。 

  (四)融合一二三产。按照农业全产业链建设路径,支持新型经营主体整合和延伸产业链,促进农业上下游产业、前后环节相联接。围绕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建设,加快形成一批类型多样、特色明显的农村产业融合模式。加快建设特色现代农业产业园、创业园和田园综合体等发展平台,完善园区基础设施、科技创新和配套服务体系建设,着力培育一批产业布局集中、资源集约利用、产业相互融合的集中区,推动优势特色产业“接二连三”。积极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建设一批具有生产、观赏、体验、游乐等功能配套的特色产业小镇、现代农业庄园、休闲观光农业园区、生态农庄、风情旅游小镇、慢生活休闲基地、乡村精品民宿,推进农业优势特色产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促进观光农业、森林人家、农家乐、水乡渔村、花海公园等乡村旅游业态快速发展,创建一批休闲农业示范点,打造一批最美休闲乡村。强化创业创新扶持,支持返乡人员创办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和社会化服务组织等经营实体,结合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因地制宜发展农产品加工、乡村旅游等农村二三产业,让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惠及千家万户。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农业、林业部门要牵头落实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实施方案,密切关注工作进展,加强跟踪服务,及时总结推广工作经验。发改、财政、商务、经信、金融、供销等部门要强化对重大政策、重点项目的支持,引导更多社会资本投入优势特色产业建设。其他相关部门要积极履行职责,加强协作,抓紧出台相关配套政策措施,合力推进优势特色产业加快发展。 

  (二)加大财税金融支持。财政及涉农主管部门要加大涉农专项资金整合力度,调整优化支出结构,提高资金规模效益和使用效益,增加有效投入。创新财政资金的使用方式,强化财政资金支持的精准性和有效性,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引导作用,更多地运用贷款贴息、信贷担保、以奖代补、保费补贴等多种方式,撬动金融和社会资本更多投向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发展领域。支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鼓励其通过PPP、众筹、发行债券、上市融资等方式拓宽融资渠道,支持新型经营主体建设优势特色产业基地,加快技术升级改造,支持全产业链建设以及发展创新性项目和新兴产业项目。推动我县优势特色产业三产融合,支持开展产业链融资,鼓励金融机构开展金融产品与服务创新,发展茶园、果园林权抵押贷款。运用好国家已出台的对农业生产者、新型经营主体等个人、企业在从事农业生产经营及技术培训、研究开发等业务中所给予的增值税、所得税等税收减免政策,确保有关优惠政策落地实施。 

  (三)强化科技支撑。积极培育以农业企业为主导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推进优势特色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实现2020年,主推水产新技术面积年达2500多亩,农作物、畜禽良种覆盖率达98%以上。多渠道大规模开展农民培训,继续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和素质提升工程,开展农村实用技术远程培训、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等培训,提升劳动者素质,实现年均培训农民2多万人次。 

  (四)创新工作机制。把抓项目作为推动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发展的重要抓手,围绕优势特色产业发展重点,策划生成一批项目,不断提高项目建设管理水平。坚持问题导向推动项目,围绕项目前期、开工、建设、投产整个工作链条,及时疏通堵点,高标准、高质量推进项目实施。加快建立项目工作队伍,按照一条产业链一个团队的要求,充实工作力量,将产业发展任务落实到各级各部门的工作安排和任务清单中。完善项目协调推进机制,定期召开项目调度会,破解工作难题,加快实施进度。强化督促检查,按照“一分部署、九分落实”的要求,不弄虚作假,不走过场,扎扎实实推动工作、促进落实。强化责任追究,对决策执行不力、工作落实不到位的,按相应规定问责处理。 

  (五)完善服务体系。进一步提升公益性服务能力,继续深化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建立与优势特色产业发展相匹配的农技推广联盟,鼓励农业科技人员与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开展技术合作。进一步完善经营性服务,加快培育农机作业、统防统治、集中育秧、加工储存等生产性服务组织,积极推广土地托管、代耕代种、联管联营等社会化服务方式。进一步支持发展各类农民合作社,加强农民合作社规范化建设,积极发展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综合合作,培育多元化农业服务主体。 

  (六)营造发展环境。着力加大宣传力度,把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宣传与品牌农业等宣传活动相结合,保持“国家质量安全县”这个金子招牌。综合运用报刊、广播、电视和微博、微信等新媒体,让广大农业生产经营者和农民群众家喻户晓,把各级各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积极性汇集到推动优势特色产业发展上来。树立一批加快优势特色产业发展的典型,用可信可学的鲜活样板,强化示范带动作用,形成全社会广泛参与、积极推进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尤溪县人民政府  

  2017年11月30日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相关链接: